顯示具有 盈富基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盈富基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投資用指數基金,不用想,不用煩

先看看如果你投資兩款指數,1) S&P 500 和 2) 恒生指數 歷史以來連同股息的回報(假設股息不用來再投資)﹕

如果你在1960年$1買入S&P 500,連同分派的股息,你在2015年會有$47,平均每年複式回報7.26%。

如果你在1975年$1買入恒指,連同分派的股息,你在2015年會有$98,平均每年複式回報12.14%。

S&P 500的資料可以在這裡找: http://pages.stern.nyu.edu/~adamodar/New_Home_Page/datafile/spearn.htm
恒生指數在這: https://www.quandl.com/data/YAHOO/INDEX_HSI-Hang-Seng-Index-Hong-Kong

如果你在1960年買入追蹤S&P 500的指數基金,如SPDR S&P 500 ETF(symbol: SPY)(或在香港買的領航標普500(symbol: 3140)),你的每年平均複式回報在扣除費用後很大概是7%。如果你買追蹤恒指的2800盈富基金,回報是12%。得到這樣的回報,不用任何時間費神,買入然後長期持有就行了。這個回報比很多其他的選擇好得多了,而這就是這篇網誌想帶出的訊息:不用想,不用煩,投資用指數基金

甚麼是指數基金?
指數基金是一種以復製一種指定指數回報的基金,例如盈富基金就追蹤恒生指數,方法就是根據恒生指數入面各股票的權重來買入各樣股票。指數類型有很多,不一定是股票,也可以是債券、樓價等等,但這篇網誌說的是跟蹤一籃子股票的指數,因為回報最為理想(詳情可以看 Stocks for the Long Run,整本書就是為了說出長線投資股票比其他資產優勝)。股票的指數也分國家,地方,大中小型公司,不同行業,成長或價值,或有一些特別偏好例如股息的追求。S&P 500是追蹤在美國上市的500間大型公司回報的指數(不一定是最大的500間,因為有流動性,地域來源收入等因素)。恒指則是追蹤香港上市的藍籌公司。

為甚麼指數基金的回報那麼好?
在資本社會,透過公司賺取回報比其他方法高,公司因為自身的經營能力不斷改善,人口增加,社會的通脹偏向,每年賺的錢隨著時間越來越多,公司價值越來越高,而股票是公司的擁有權,自然回報高。

股票指數基金給你的是市場回報,即大概是一個市場入面公司總和的回報。如果你自己選擇個別股票回報可能會高一點,但風險不低。要不用煩,不用想,投資指數基金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較好的選擇。簡單來說,以下是買指數基金而不是買個別股票的理由:

  • 沒時間。在本金少的情況下,用時間去增加你的工作收入會比花時間研究股票有更高的回報。
  • 不夠股票投資的智慧和應有的性格。股票投資對性格有不少於知識的要求。股神巴菲特和他的合伙人芒格不是天才,但他們特有的性格令他們的投資成功。
  • 對投資沒興趣。人不是一定要賺盡世上的每一分錢,如果你對投資沒興趣,不如花精神和時間在你喜歡的事情上,投資的事就交給指數基金好了。
  • 滿足於市場回報平均每年6-8%,不需要變成超級有錢(如果你想超級有錢,創業可能比買個別股票好)。

總體來說,指數基金比自己選擇股票或其他基金的回報高,主要是因為在一個市場裡,每一次買賣都是一個零和遊戲(zero-sum game)(這個計算是包括機會成本),所以整體來說只能賺取那個市場經濟上升的回報。基金的經營費用和個人交易的費用越高,回報越低。因為追蹤指數的成本很便宜(你自己也可以做,不過不建議),所以指數基金運營費很低。美國上市的SPY是每年0.09%,香港上市的2800盈富基金是每年0.10%,香港上市的3140領航標普500每年0.25%。你沒看錯,每10000元只交每年9至25元的費用,真的很低。

為甚麼選指數基金,而不是其他經理人更加落力挑選股票的主動型基金?
指數基金賺的市場回報,在定義上是比市場一半的資金所得到的回報高,比另一半的資金回報低。之前都說過有大概6-10%的回報,很不錯的了。如果你選主動型基金,你不知道哪一種基金會比市場的回報高,而你隨機挑中的機會其實是低於50%,因為主動型基金的費用較高,影響回報。一個基金經理連續幾年的好回報,也可以是隨機的結果。你以為看歷史連續十年回報比市場好的經理就一個好選擇嗎?如果有一千個基金經理,那即使他們是隨機的投資平均來說裡面也有一個會達到連續十年比市場的成績好,但那十年的記錄對將來的回報預測跟本沒有幫助,而在這個社會上,基金經理不只一千人。要選一個好的基金經理所需要的知識和判斷力不會比挑個別股票少,何苦呢?

曾經有一個對沖基金經理在2008年對巴菲特挑機,用Protege對沖基金挑戰巴菲特所選的指數基金SPY,以下是2008到2015年的結果(來源):


著名的基金經理人彼得林奇Peter Lynch,大家可能聽過,他的Magellan fund曾經打敗S&P 500多年,但在他最後的幾年,成績其實和S&P 500差不太遠。我在一本書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 Lessons for Building a Winning Portfolio找到這幅圖:

有一些人,尤其近來興起的一堆「價值投資人」,不斷的說市場有效論(efficiency market hypothesis)是錯的,還會間中引用巴菲特或芒格說過的話斷章取義。我覺他們主要忽略了兩點。
  1. 市場可能在短期因為各種原因失效,但長期來說是有效的。Benjamin Graham也說過"In the short run, the market is a voting machine but in the long run, it is a weighing machine."
  2. 市場有效論的意思並不是說市場是對的,而是說你很難去証明市場是錯的。要証明一件事很多時都需要有現在最新的資料,不然都是空談,而市場對最新資料的消化是挺有效的。
投資在指數基金,在長線來說,比其他的基金有更加穩定和可觀的回報。

選擇甚麼指數,甚麼指數基金?
要有穩定的可觀回報,選擇指數最好符合以下條件:
  1. 指數包含的都要是公司的股票。
  2. 要包含各行各業,收入來源來自不同國家,分散風險。
  3. 要有盡量多數量的公司。
  4. 公司要在資本主義,政府對私人公司盡量不干預的國家。
  5. 包含大型公司的比重最好多一點,因為資本主義有馬太效應,強者越強,大公司成為大公司一定有過人之處,而且大公司的財務較穩定,公司的價值也較穩定。
  6. 公司要在民主的國家。
  7. 公司要在軍事強大的國家。國家能夠保護公司在其他國家的利益。
  8. 公司要在政治穩定的國家。
  9. 指數根據市值來決定一間公司在指數的佔比(market-cap weighted index),這樣可以減少基金裡的交易費用和基金經理的主觀因素。
  10. 指數的目標市場要有大量有代表性的公司上市,可以納入指數。反面的例子是一些中東國家指數並沒有很多中東國家公司,因為那裡上市的公司很少。
因為以上的條件,我認為只有追蹤國家或廣泛地域的指數,如美國的S&P 500,香港的恒生指數,歐州的FTSE Developed Europe All Cap Index,除去美國以外國家的FTSE Global All Cap ex US Index,追蹤全球公司的 FTSE Global All Cap Index。

根據我個人喜好,如果我在美國,會選擇以下的ETF:
  • SPDR S&P 500 ETF (SPY)
  • iShares MSCI Hong Kong (EWH)
或是用領航的開放式基金(open-ended mutual fund),不用ETF:
  • Vanguard 500 Index Fund Admiral Shares
  • Vanguard FTSE All-World ex-US Index Fund Admiral
如果我在香港,則只會選擇ETF,因為香港的開放式基金(open-ended mutual fund)費用太高。
這樣的回報未來可以持續嗎?風險是甚麼?
我所選擇的指數基金的回報是根據這個世界的經濟成長。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因為資本主義的國家會培育出越來越好的公司,全球的人口會一直增加。一些人以為高增長的地方都已經開拓了,但是我相信未來還有很多高增長的地方。互聯網令知識和信息以很低的成本給予這個世界每一個人,現在有更大部份的人可以參與科技和公司的發展,經過過去十多二十年的沉澱,人類的潛能對未來所帶來的經濟增長我認為不會比上個世紀差很多。指數基金未來的回報可能會比以前差一點,但相信仍然是相當可觀。

指數基金包含的始終是股票,雖然長遠來說回報可觀,但短期的波動不小,投資指數基金最好有十年以上的時間。恒指連股息在大部份的時間,十年的平均複式回報有時候6%以上。

S&P 500比較差一點,但5%以上也不會難。

通常用來投資的資金來源可以分為每月每年一點點的來,或是因退休、遺產繼承等的一筆過(lump sum)。兩種來源也可以用來投資指數基金,不過一點一點的去投資風險較低,例如透過月供股票去月供盈富基金,因為少了一大筆錢買入時價格太貴的問題。一筆過投資指數基金如果長線的話(20年以上)出錯的機會也不會太大,但在歷史上會出錯的年份也不少,例如2000,2007,和現在2016(大膽預測一下,呵呵)。除非你要用投資來退休,不然還是把一筆過的資金每年每月分三至五年平均的投入比較好。如果要用一筆過投資來退休怎麼辦?秘訣就是我之前說過的再平衡,同時投資幾支指數基金做組合,分散風險(在規劃退休時還要加上如現金或債券的資產,在此略過,以後有機會再寫一篇退休的)。你可以看看以一個一半恒指和一半S&P 500的一百萬組合由1984年開始,用再平衡得出來的結果。


在以下的圖,藍色是恒指十年的平均每年複式回報,紅色是S&P 500十年的平均每年複式回報,橙色是以恒指加S&P 500再平衡的十年的平均每年複式回報。


用再平衡的十年平均每年複式回報比純投資恒指差一點,但可以看到波動低了很多。恒指以往的高回報在未來未必可以跟以往一樣,所以選擇波動性低的投資組合會比較好。

指數基金那麼好,那跟房產來比,怎麼看?
房產回報本身比指數基金低一點,但因為房產可以用低成本和沒保証金追加(margin call)做槓桿,在計入槓桿的情況下回報(leveraged return)比指數基金好一點。中肯的說,我覺得對大部份人來說,房產,尤其自住樓,是一項很好的投資,主要是因為大部份人對房產的認識比較深,再加上房地產買賣手續比較繁複,間接鼓勵人長期投資。其實投資,無論房產還是指數基金,要賺取可觀回報都是靠時間,不理市場的高低,一直持有,這也是為甚麼在香港較多人是憑買房產達至小富。

指數基金和房產各有好處,你可以按自己的情況選擇哪個時間做哪種投資:

指數基金房地產
少錢的時候大概一千美元本金的時候就夠成本效益可以開始了。在香港可以用月供股票方式開始,$1000港紙可以開始了,不過因為手續費貴,我建議有能力每月供$3000才用月供股票。近乎沒可能參與,就算參與了也只能all-in一間房產,不能夠分散風險。有急要用錢的時候,房產變現能力差,尤其在房價向下的情況下因為槓桿令可以淨資產大幅降低,不能用重貸提取現金。
每月有充足現金流的時候,如有穩定工作或其他收入可以每月買一點,拉開時間投資,減低風險。因為另外有充足現金流,有能力供款,可以在每月還款與現金流比率不太高的情況下,投資房地產。因為每月的供款是強制性的,最好有預留三到六個月每月支出和供款。

退休的時候因為不用費神,很適合退休。不過指數基金的組成是股票,波動性不低,要好好留一部份現金或其他資產做緩衝,例如債券。我遲些會寫關於用指數基金來退休的方法。管理房理產較費神,如果你資產不多,不能同時有幾間房產,不能分散風險。房產最大的好處是有穩定現金流(假設你供款比租金),所以在有能力管理房產的情況下(或用物業管理)也是不錯的選擇。

有家庭的時候有了自住樓後,指數基金的變現能力和沒供款的壓力令指數基金有一定的優勢。在緊急情況下,你可以用孖展在不賣資產的情況下提取現金應付不時之需。不過記住,不是在緊急情況下不要用孖展。自住樓帶給家人穩定生活的優勢,是其他資產很難提供的。在有預留三到六個月每月支出和供款的情況下,借貸買自住樓應該是不會錯的了。

最後,我想以巴菲特的說話來做總結,可以在2013年給Berkshire Hathaway股東的信p.19找到http://www.berkshirehathaway.com/letters/2013ltr.pdf。巴菲特一生熱愛投資,用大部份時間去閱讀,和研究各樣公司的年報。他積極投資個別股票,達到長時間驚人的回報,但在八十三歲時他給他家人的建議是指數基金,而不是甚麼學習投資然後選擇個別股票,甚至不是巴菲特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股票,這一點值得我們好好深思。
Most investors, of course, have not made the study of business prospects a priority in their lives. If wise, they will conclude that they do not know enough about specific businesses to predict their future earning power. I have good news for these non-professionals: The typical investor doesn’t need this skill. In aggregate, American business has done wonderfully over time and will continue to do so (though, most assuredly, in unpredictable fits and starts).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Dow Jones Industrials index advanced from 66 to 11,497, paying a rising stream of dividends to boot. The 21st Century will witness further gains, almost certain to be substantial. The goal of the non-professional should not be to pick winners – neither he nor his “helpers” can do that – but should rather be to own a cross-section of businesses that in aggregate are bound to do well. A low-cost S&P 500 index fund will achieve this goal.
That’s the “what” of investing for the non-professional. The “when” is also important. The main danger is that the timid or beginning investor will enter the market at a time of extreme exuberance and then become disillusioned when paper losses occur[...]The antidote to that kind of mistiming is for an investor to accumulate shares over a long period and never to sell when the news is bad and stocks are well off their highs. Following those rules, the “know-nothing” investor who both diversifies and keeps his costs minimal is virtually certain to get satisfactory results. Indeed, the unsophisticated investor who is realistic about his shortcomings is likely to obtain better long term results than the knowledgeable professional who is blind to even a single weakness.
If “investors” frenetically bought and sold farmland to each other, neither the yields nor prices of their crops would be increased. The only consequence of such behavior would be decreases in the overall earnings realized by the farm-owning population because of the substantial costs it would incur as it sought advice and switched properties.
Nevertheless, both individuals and institutions will constantly be urged to be active by those who profit from giving advice or effecting transactions. The resulting frictional costs can be huge and, for investors in aggregate, devoid of benefit. So ignore the chatter, keep your costs minimal, and invest in stocks as you would in a farm.
My money, I should add, is where my mouth is: What I advise here is essentially identical to certain instructions I’ve laid out in my will. One bequest provides that cash will be delivered to a trustee for my wife’s benefit. (I have to use cash for individual bequests, because all of my Berkshire shares will be fully distributed to certain philanthropic organizations over the ten years following the closing of my estate.) My advice to the trustee could not be more simple: Put 10% of the cash in short-term government bonds and 90% in a very low-cost S&P 500 index fund. (I suggest Vanguard’s.) I believe the trust’s long-term results from this policy will be superior to those attained by most investors – whether pension funds, institutions or individuals – who employ high-fee managers.

2016年6月19日 星期日

用"再平衡"提升資產投資組合質素

再平衡,Rebalancing,是一種很容易提升投資組合質素的方法。我說的質素有兩方面,第一是組合回報,第二是風險。長遠來說,股票的回報比其他資產好,所以組合裡越多股票,長遠來說回報越好,但會對組合的風險有壞影響。資產投資組合會有要被賣出來套現的一天。股票波動大,美國的道瓊工業指數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Index在2008-2009年的金融海嘯上曾經由高位跌50%,在1929年的大肅條還曾經跌80%。我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但如果我要在資產跌了一半後要賣出,即使只一小部份,不但對資產的回報有影響,心理上也會有影響。心理上怕了,以後可能就不敢再投資太多股票,組合未來的回報就低了。再平衡可以令資產投資組合風險減少很多,而只要資產組合裡股票偏重,回報離全股票的組合分別不會很大。風險減低了,保持心境開朗,不用為組合擔驚受怕,對身體好,對得到富足人生有幫助。


一般簡單的資產組合有現金(Cash, 或等同現金的資產如定期存款),債卷,和股票。其他的甚麼黃金和商品我是強烈不建議的,以後有機會再說。在現時低息時期,很難找到在回報和風險上達到平衡的債卷,再加上為了簡單說明,我以下的例子就只用一個現金加股票的例子。


下面的例子你可以在這裡復製後自我調較來看不同的情況(白色背景的數字是你可以調較的,例如除最後一年的每年股票回報,和最後一年的指數,其他數字都有預設formula,最後不要動它們)。在這個表格裡,我假設了一個百萬的資產投資組合在三種不同的市況在十年中的回報,分別是橫行市(flat market),升市(up market),和跌市(down market)。在表格的第一頁橫行市,頂部就是我任意放每年股票的回報,而最終在十年後返回十年頭的指數100。表格的中間比較了三個組合在這三個情況下的變化,三個組合分別是90%股票/10%現金, 50/50和100%股票。每一年這三個組合都會因為股票的升跌而根據組合的設定再平衡一次。在這三個組合的下面有三個組合在每一年裡的排名。

詳細例子整頁
橫行市

升市

跌市


在橫行市裡,可以看到有趣的是雖然股票在十年後持平,100%股票理所當然的一百萬不變,但其他兩個有現金的組合在十年後是有回報的,原因是股票的波動給組合製造了高賣低買的機會,增加組合回報。不用估頂或做底,只要根據組合的設定,就可以賺取股市波動的回報,可以說是投資中罕有的免費午餐(free lunch)。


道理很簡單。在升市,100%的股票組合在十年後跑出的機會較大,在跌市,50/50的組合十年後跑出的機會則較大。由於長遠來說股票是升市,所以我認為組合的股票偏重要較高,最少60%,最高90%,根據預計每年要在組合提多少錢而定,沒有一定答案,不過就算覺得很長時間不用套現,我也不建議起過90%股票,始終未來是未可知的,日後有機會再詳細說明我的意見。


在這篇博文裡的說的是靜態再平衡(static rebalancing, or constant mix strategy)。有一種叫動態再平衡(dynamic rebalancing?)需要對投資的要求較高,而且靠估的成份不少,在這裡就不談及了。股票組合買甚麼,以後再談。再平衡的次數是一年一次,日子簡單就好,不過不要年頭或年尾,因為股票通常波動性較大,換資產時可能出錯。

我給家人的建議(主要是我遺產處理的建議): 在香港的話就45%盈富基金(不喜歡ETF的話可以買恒指基金,留意費用會不會太高)45%領航標普500(不太清楚香港有沒有不是ETF的標普500基金,有的話費用好像幾高),10%一年銀行定期;在美國的話就用Vanguard 500 Index Fund取代盈富基金和領航標普500。在每年銀行定期到期後就再平衡一次就可以了。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