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9日 星期一

打工仔怎樣贏在起跑線?

初出茅盧的打工仔,因為剛剛畢業,做了一個白領,𢭃一份比以前做part-time時高得多的薪水,而且沒甚麼家庭負擔,可以開始真真正正感覺到自己擁有一點小財富。不用上學,固然多了空閒時間,有上進心的,就會去書局逛逛,增值自己。

在書局,最吸引打工仔眼球的,通常是一些講解職場技巧或一些投資理財的書。尤其是那些投資理財書,大部份簡單易懂,而且合情合理。當書中說到財務自由的時候,天啊,那真是說到心砍處呀,工字真的不出頭呀。只有努力製造被動現金流,早日脫離老鼠跑道,才可以拿回自己的時間,過有意義的人生,學投資,早學早着數呀。朋友,如果你真的這樣想的話,你就輸了!如果你是剛出來打工的,你就真真正正輸在起跑線了!

假設我告訴你有一個絕技,可以令你成為公司的最佳員工一天的時間,一生人一次,但這個絕技需要練三個月,每天練兩個小時,你會願意嗎?應該不會吧,因為辛辛苦苦練三個月,然後絕技才可以用一天,工資還沒漲就完了,划不來。那如果是用一年時間去練,但可以用三年的絕技呢?還有一個更接近現實的情況,是你需要練五至十年,但你學不學得來是不確定的,學到甚麼程度也只能靠你自己,可不可以發揮得到也要看天時、地利、人和,到時候可以發揮的時間是大概十到三十年。可能你會想一想,試試看,但遇到困難的時候,多半會找些理由給放棄了,尤其當你的其中一個理由是,只打個十年到十五年工靠投資就財務自由,為甚麼還要花精神時間去鍛錬一門只能用短短幾年的技能呢?

怎樣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在优秀到不能被忽视一書中談到,當你有充份經驗和知識的時候,你的工作就自然成為一份好的工作。可是,經驗和知識都需要時間來磨練才能獲得的,而過程中會有很多不確定因素,遇到瓶頸更是家常便飯,屢屢令人沮喪。相比之下,「想想」自己財務自由,發一發夢,在夢裡可以不用工作,不用努力,只要用金錢去買別人的勞力,「投資」在其他打拚的人上,自己只坐着就分享成果,想一想也爽!而這個夢,就是學習理財和追求財務自由最危險的地方,它像鴉片,令人忘卻本業,使人生活在一個泡沫裡。當幾年過後,發現自己工資仍然低,本金低,投資回報再高也沒甚麼用,況且有高回報的人是少數。看見身邊的人一個一個的升職加薪,買房買車,自己郤是原地踏步,到時才體會到,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打工仔要贏在起跑線,就要當自己的工作是一份終身事業,你自然就會好好把握每一個學習和可以表現的機會,看得更多,學得更多,不怕吃虧的加班幾個小時。成功,其實就是比別人多走一步而已。當社會上多一些人有這樣的想法,就會有更多好的事物給建設出來,大家的生活都會更富足。但當每一個人只想着提早退休,投資在別人事業,享受別人的成果,每一個人都當自己是資本家,那這個社會就完了。我有一個朋友,早幾年重倉Facebook,還加了槓杆,之後還買了Tesla的股票,身家番了幾番,提早財務自由。當我說我想好像他那樣的時候,他跟我說,不要學他,他是一個失敗者,他不去努力,把自己的天資都荒廢了。我深深記得他說:"You will only have a life fulfilled if you have a craft that you are proud of."

如果你現在四五十歲,有家人,你對你將來都應該已經有了個大概,也知道自己的能力去到哪個程度,未必再有魄力和動力去改變現有的工作方式,去學習一些理財投資為退休準備,那也無可厚非。但如果你還年青,那就不要太早學投資理財,應該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習技能、增加知識、和自覺地加班。至於錢嘛,留個三到六個月支出在銀行存着,其他放盈富基金或S&P 500指數基金,不要多費神。把心力都專注在工作上,視現在的工作為一份終身事業,好好打拚,想想怎樣為老闆做一個更有價值的員工,你就會慢慢得到所有你心中所想要的。

2017年9月4日 星期一

倒數五秒,坐言起行

先幾日聽了一個podcast講神奇的 five-second rule。「五秒法則」執行的時候很簡單,每當你有衝動想做一件事的時候,例如去跑步減肥,或者跟一個街上的女孩要電話,在想怎麼去做或幾時做之前,立刻在心中倒數五秒,五、四、三、二、一,然後馬上去做。

「五秒法則」是一個防止拖延的方法,或者說是一個防止你用腦去拖延的方法。如果超過五秒,你的腦會開始想一些理由勸你為甚麼不現在做,它會叫你想清楚,計劃好,等等。但是這個遲疑會令你永遠不去做,或者錯過機會去做。萬事起頭難,需要完整計劃的事其實沒那麼多,很多時你只要把頭開了,然後見步行步,見招拆招,基本上就搞定了。

倒數五秒有神奇的效果,除了因為它避免讓你腦袋去找籍口,還因為它令你的思想改變,變成為去想怎樣去解決困難,而不是去想困難怎樣把你阻擋住。這種正面思想是一股推動力,推你向前,推你去打怪升級,令你看清楚你真正的能力,令你了解到「人」最厲害的地方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更多5 Second Rule一書詳細的介紹看這裡

2017年8月27日 星期日

不要問得太早

在工作上,有不明白的地方,故然要問,不過,問得多很容易惹人煩厭。最近,我就發覺我問得太多。很多時,我可以走多一步,看多一點,就會問一個更好的問題,甚至把自己的問題解決。雖然同事沒有給說話我聽,但我知道我離那條底線應該不會遠。

換個角度想,幫別人解答問題其實也是挺麻煩的。解答者要知道問題的上下文、問者試過甚麼、知道甚麼,等等。所以,當解答者知道問者可以輕易行一步自己就找到答案,確實會討厭問者。lmgtfy.com就是用來諷刺那些不自己好好花點功夫的「伸手黨」。

例如,如果你想問工作上的一個project是誰負責的,可能找一找公司那堆你常常不看就archive的email就會找到答案(這個假知你用gmail)。「怎樣做」,或者「用這個軟件可以怎樣...」,又或者怎樣應付一個軟件彈出的錯誤message,通常都可以輕易Google得到解決方法。一時找不到答案的話,多看幾行字,也有機會給你一些貼士去用其他search terms去search。

當然,真的自己解答不了的話也應該不恥下問。有一些問題是不易去Google的,例如你想問如果發生A同B同C要怎樣應付,或者一些公司內部問題而公司沒有好好的搜尋系統,又或者你根本不知道一個抽象的概念叫甚麼,例如甚麼方法不用鑊摌將食物反轉(答案:拋鑊)。

要記住的是,可以自己解決就自己解決,不可以的,也應花點功夫,節省他人時間,也令你免做一個討厭鬼。在問人問題之前,先問自己,你是不是不能做任何事去令自己更接近答案,是不是完全不能行前一步。在問問題時,盡量提供多一點問題的上下文(context)給別人,告訴別人你做過甚麼,試過甚麼,別人會更願意幫助你。

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9個讓你變窮的原因 (轉載自塘人的轉載)

塘人轉載了一段短片講9個讓你變窮的原因,很有警醒的作用。



1. 猶豫不決

不做不會錯,但不做的話永遠不會得到甚麼,只會原地踏步。有時做錯,並不代表失敗,而是找到一條不能成功的路,獲得的經驗會令下一次成功更易達到。

2. 拖延

就是逃避和懶惰。定了一個目標後,最好開始的時間就是現在,無論只是去google search一下搜集資料,或是用十至二十分鐘做freewriting,做少少planning,也比等一下才開始好。

3. 三分鐘熱度

因為堅持的過程是充滿挫折,充滿uncertainty,所以我們會找藉口給自己放棄。解決辦法,就是把要達成目標要做的事細分,然後列舉出來,看看有甚麼事是可以現在就做,又容易做的,也可以用checklist讓那些剔剔鼓勵自己堅持下去。

4. 害怕拒絕

你不問就永遠得不到答案,你不叩門,門不會自己打開,就算給拒絕了,得個明白,就可以專心去找下一個機會。不恥下問這個成語的由來是我國偉大思想家孔子,他有一個話譯了做英文令我不生受用(很諷刺地我找不到中文原句):"The man who asks a question is a fool for a minute, the man who does not ask is a fool for life"

一個能放下自尊去做事情的人,是尊重目標成果導向的人;而把自尊心放在第一位的人,總關注在他人對自己的態度。一個人越是百無一用,就越執念於無足輕重的底線與小自尊心(「玻璃心」)。

5. 自我設限

未先去做,先否定自己,找一堆不付出努力的理由,結果是平庸與低成就。正確的態度是,專注在怎樣去把任務達成,而不是去找不能完成的藉口,就算最終不能完成任務,也比浪費了給自己突破的機會強。

避免失敗帶來的挫折感,可能令你一時感覺良好,但只會令你一世原地踏步。

6. 逃避現實

營做自己的小世界,發白日夢,沉迷游戲或小說,這些都令人一時安逸。但你要知道,你不在現實世界用心經營,你只會離現實越來越遠,慢慢給身邊的人離棄。

7. 總找借口,錯不在我

怕承擔,是因為沒有堅定的信念。你一定要勇於承擔,才會積極去解決問題,並去尋求將來避免同樣錯誤的方法。要相信,每一個錯誤都是學習的機會。在糾錯的時候,不要把焦點放在人身上,而是放在事上,那就會減少消極的態度。

8. 害怕,謹小慎微的懦弱

害怕付出了沒有回報,害怕受到別人的批評,只會令你不敢做。你不做,就不會有作為。所有成就,都是經過付出,而敢於付出,是因為不怕付出了沒結果。你看到一些網紅、一些藝人,以為他們只是靠運氣,但其實,他們勇於踏出第一步,勇於去做,勇於在每一個得來不易的機會中奮鬥,實在比很多坐着甚麼都不敢做的人強。

不要以為可以等到天時、地利、人和結合了才一擊即中,這只是天真的想法。現實是,你要不斷出擊,不要放過每一次的機會,你就會慢慢發現,天時、地利、人和會自己走過來助你成功。一個人得到成功,很多時並不是這個人看到甚麼特別機會,而是他堅持屢敗屢戰的成果。

9. 拒絕學習

學習需要費腦力,和自己鬥爭,很痛苦。不過,每天從早忙到晚,拖著疲惫身子回家的人,才會感到生活的充實。因為他知道,經過一天的辛勞,明天的他會比今天的他有更多的知識、經驗、財力,活在一個更好的世界裡。

查理芒格說過,你要確保你每一天在睡覺時比你剛剛起床時更加聰明。保持着每日學習,知識和經驗就會複式增長,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你就會變成一個越來越厲害的人。

2017年8月12日 星期六

五分鐘教曉你理財

為了節省時間,我不會說太多怎樣省錢,因為大部份中國人都很懂節檢。唯一要提的是在省錢時記得要看大局,不要把注意力習中在一分幾毫。很多時,想清楚你是不是真的需要一樣東西,比省多少錢去買這件東西重要得多。而當你看中一個手袋、一件文具、一件裝飾品,一本書,或看見一樣食物時,有時真的沒必要等減價,或等遲兩日去別的地方買,因為在這兩天,你的腦袋會被怎樣去省數十元所佔據,浪費了的腦力只會令你得不償失。當然,如果你是個只有很少零用錢的學生,這幾十元還是要省的,context matters。

說回理財,其實就是把你有的經濟資源(financial resources),即擁有的資產和收入,去配合你要去用的地方(financial needs),例如結婚、生子、上大學、醫療、買房、買車,等等。秘訣就是將資產的流動性(即套現時虧錢的機會)配合你要用錢時的時間。例如兩個小時後你要錢去吃飯,你不會買支股票等90分鐘後套現,而是把錢放入銀包,「忍受」零回報兩個小時後拿去用。

如果你要買房結婚,在計算能力所及後知道大概五年後要用錢,那就最好把錢投入短期債劵和定期存款。雖然這些投資產品回報低,但它們可以確保你在五年後要套現時,那些錢會比你當初投入的資金多一點。

到最後,用來退休的錢,可以放入股票、基金、或房地產,因為這些資產的回報在長期來說較高。

如果你不太肯定幾時要用錢,我的建議是先在銀行存有足夠三個月支出的現金,如果沒家人backup的話就再加三個月薪金做三至六個月定期,然後把其餘和之後的收入投入盈富基金或S&P 500基金,到以後想到有甚麼需要時才慢慢計劃。

除非你已經存了幾十萬,不然,不要浪費太多時間去學理財、學投資,努力工作就好,只用五分鐘來學理財,夠你用幾年了。

2017年7月30日 星期日

與人相處的萬能鑰匙

最近,我聽了一位智者第二次的公司內部演說。上一次他說的是關於做生意,而今次他用相似的道理講人生。其實在上一次時,我已經想把他的道理詳細一點寫出來,因為那些是接近Charlie Munger給的人生大道理,明白後可以改變或改善我們的人生觀。可是,他派的一些關於演說內容的刋物都印有"Do not circulate or attribute",而我並不想寫他的智慧時不給他credit,加上我以為他會出書,所以打算以後再寫。不過,今次再聽他的一席話,覺得他對出書沒有興趣,於是我決定大膽把他那些寶貴的人生智慧寫出來,不使它們只存在於小數人的心裡。我把這位智者演說的主題譯為「與人相處的萬能鑰匙」。

演說的開始是一句令人矛塞頓開的諺語:
Most geniuses—especially those who lead others—prosper not by deconstructing intricate complexities but by exploiting unrecognized simplicities." - Andy Benoit
我將這句譯作為:
「絕大部份的天才,尤其是領導天才,之所以能夠成功,並不是靠拆解複雜的迷團,而是靠利用別人忽視的顯淺道理。」
演說內容圍繞五個簡單的道理:

  1. 每個人需要的都一樣
  2. 發放正能量,而且比別人更勇於踏出第一步
  3. 像金毛尋回犬一樣,我們都在尋找一個可靠的人
  4. 尋求雙贏
  5. 快活人生的秘訣


1. 每個人需要的都一樣



我們都希望被尊重、被關注、和被愛,分別只是我們用甚麼方法去得到這些。我們當中很多人都本末倒置:有人為自己加上頭銜,要別人稱呼他為甚麼經理,甚麼博士,甚麼professor,又或者用金錢來買尊重,買注意力。這些其實都是徙勞無功,得到的只有表面假象。

道理很簡單:你要先尊重別人,主動去聆聽別人的話,要被愛就要主動去愛,主動去關懷別人。這個世界存有因果:karma is only a bitch if you are one. 只有先給予,我們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自由,和心裡平安。.

既然道理這麼顯淺,每個人需要的都一樣,為甚麼不是每一個都去做呢?這就是第二點所要說的話。


2. 發放正能量,而且比別人更勇於踏出第一步



試想想,在一個早上,你在等升降機。升降機門一開,你見到裡面有個陌生人。你行入去,同個陌生人微笑,講聲早晨,有98%機會他都會報以微笑,也跟你說聲早晨。不過大多數人,會選擇沉默,兩個人互不望對方,玩平行時空。即是說,大多數人,選擇付出零,結果是理所當然地得到零。

這就是大多數人過的生活:只抱怨我們得不到甚麼,卻不去為98%的機會去付出。為甚麼?因為我們怕瘀,人類很怕很怕沒面子,怕跟別人說早晨而別人不理我們。只有我們不怕瘀,才可以跟別人建立良好關係,做保險的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我們大部份人都不明白。


3. 像金毛尋回犬一樣,我們都在尋找一個可靠的人



這是我們的本性,我們一直想找我們當中的alpha,一個可以倚靠的領䄂,跟他走。讓我們甘心樂意跟他走的,會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說明。

當我們開始帶一隻狗仔回家的時候,它可能會瑟縮一角,可能會對我們有敵意,那我們會怎樣解決?很簡單,就是給這隻狗仔一個安全的環境,對它輕聲温柔地說話,給它食物和水,連續幾日不間斷。大概一個星期後,這隻狗仔就會開始信任我們,倚靠我們。即使人和狗不是同類,連溝通都有困難,這隻狗仔也會用餘下的生命去追隨我們。我們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就能令一個異類成世跟隨我們,很震撼吧?

這個一星期的投入,可以被視為一段「最低限度的投入時間」,即我們要最低限度投入一星期去建立信任的關係,才可以令這隻狗仔對我們"all-in"。其實人類也有相同的本性,不過這段時間長一點,可能最少要六個月。

不過,有幾多公司肯對新員工投入六個月去呵護他?而結果,就是這些公司跟員工建立不了信任的關係,員工想的只是如何在公司得到更多,只要別家公司肯出多一點人工,就可以把這些員工請過去,而流失員工的損失,令公司更加不願對新員工投入太多,做成惡性循環。

在軍隊,領袖往往會犧牲自己,保護隊友,但在一間企業公司裡,卻常常看到的是高層怎樣犧牲別人來成全自己,所以在軍隊裡,軍人對領袖的尊重遠遠超過企業公司裡員工對高層的尊重,箇中原因不就顯然而見嗎?

一個聰明的領導就會知道這是人性,知道這個世界是怎樣轉,於是以身作則、有承擔、肯跟別人分享「食物和水」、對人公平,建立一個長期的"track record",然後永遠不失信於別人。只有這樣,這個領導才可以不斷得到更多的人去追隨他,他才會真真正正的備受尊重。


4. 尋求雙贏



怎樣的關係是最堅固持久的?當然是Win/Win了。無論是win/lose, lose/win, 或lose/lose,都一定不能長久維持下去。輸的一方越輸得多,反噬就越大,結果不是輸方退出,就是玉石俱焚。如果你不去尋求win/win,留在你身邊的伙伴都只會是一群絕望的人。

有句非洲的諺語是:"If you want to go quickly go alone. If you want to go far go together." 可以譯作為:「如果你想走得快,就自己走,如果想走得遠,就要結伴同行。」只有跟別人建立雙贏關係,你才會有一班有實力的伙伴跟你一起走。


5. 快活人生的秘訣



人生要快活就要得到滿足感,而滿足感可以用一條除法公式去看:

實現多少目標 / 心中多少悔疚 = 滿足感

這條公式的亮點是分母,把人生的「悔疚」最少化比「實現目標」最大化容易得多,而這就是快活人生的秘訣。

悔疚通常都和失去的時間或失去的關係有關,所以,當我們去追求金錢、社會地位,和權利的時候,一定要多想想我們在過程中失去了甚麼。只有盡量減少人生的遺憾,我們才可以笑着的走到終點。




2017年7月21日 星期五

努力發放正能量

聽了一個podcast,題目是"The Principles You Can Use To Live An Authentic & Fulfilling Life with Jon Vroman"。嘉賓Jon Vroman說到發放正能量會令自己過得愉快。他遇過一個女人,因為化療,她的頭都秃了,而且樣子很憔悴,很難看,其他人都以厭惡的眼光來看她。當有人問她的心情如何時,她出人意表的說:「我覺得非常好!」原來,她認為那些人厭惡她是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癌症,身邊的人也沒有經歷過,所以不能有同理心,那對於他們來說其實也是一件幸運的事。Jon認為,這個女子可以在逆景中也能往好的方向去想,實在非常難得。

這個小故事,講出人心裡的喜樂,是可以不受外界所影響。無論身心受到甚麼折磨,只要往好處去想,也可以過得很好。大學教授David Foster Wallace就說過,大學的一些通識教育,就是訓練我們有自己的思想,而只要我們不受到即時的情感所影響,懂得花一些精神把思想轉向正面,開心其實很簡單。

Jon提出的中心思想是"live in the front row",是一種有點似以雷鋒精神來過生活,主動為他人增值的人生觀。節目內容豐富,有時間不妨聽下:

2017年6月14日 星期三

巴菲特的成功之道

有這麼一個故事:巴菲特的私人飛機機師Mike Flint,有一天問巴菲特怎樣可以在事業上更上一層樓。巴菲特叫Mike用一張紙寫上二十五件他認為對事業最重要的事。Mike寫了後,巴菲特叫他在當中圈出最最重要的五件事。Mike想了又想,終於圈出五件最最重要的事。

巴菲特就說:「你現在有兩個list,list A有五件對你事業最最重要的事,而list B有其餘的二十件事,你會幾時去做list A的事?」

Mike回答:「這五件是最重要的事,我會盡快做,明天一早就做,不!我今晚就開始做!」

巴菲特點了點頭,接著說:「那list B的二十件事,你打算幾時做?」

Mike回答:「list A是最重要的五件事,而list B那二十件事也很重要,所以我會在做list A時,一有少少空閒,就去做list B的事。」

巴菲特這次搖了搖頭,說:「你錯了,所有你沒圈出的事都要盡量避免,無論如何,在你沒完成最最重要的五件事之前,其他事一點也不可以碰!」
成功 = 能力 x 時間 x 專注程度
能力很多時是天生,無解,所以要靠時間和做事專注搭夠。要有多時間,要心無雜念,就只有放棄其他的事,只做最最重要的事。記住,你要為自己定的不是"priorities",是"priority"。

有一本關於專注的書非常好: 少,但是更好 (英文: Essentialism)

2017年5月3日 星期三

為何要結婚?

生日要慶祝、讀完書出來做工要給家用、男人要保護女人、在船難時女人和孩子先走,等等,都好像是理所當然的事。同樣,如果一對戀人拍拖了一段時間,要計劃結婚好像也是合情合理。政府也因應社會的民意,給結婚人仕一些好處去鼓勵人結婚,例如稅務優惠,一些社會津貼,對雙方在離婚時的保障,遺產繼承的保障,等等。一些大公司的福利如醫療保險,也會惠及結婚伴侶。

對於這件「social norm」,我覺得要認真想一想,始終盲從附和不是我的性格,而結婚這件大事,如非必要,何必要大費周張去做呢?

先說說支持不結婚的理由,這個比較簡單。第一個原因是不浪費錢。說真的,很多時結婚上的洗費都是為了「做樣子」,而且是沒有回報的,算是奢侈性消費。一句「一生人得一次」,不知栽了多少英雄好漢在信用咭債務上。再者,結婚壽備費時,還要「出場」娛賓,心理壓力不少。第二個不結婚的原因是失去自由。結婚了,基本上就要通知全世界你跟誰一起了,facebook也要改status了。如果覺得不適合,離婚不容易,找另外一個的自由度大大減少了,兩個人一起可能不再是因為感情好,而只是責任,好像沒有意思吧?

另一方面,結婚也確實有它的好處,而我認為這些好處比起它的壞處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 當兩個人有不合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如何補救,而不是分開,因為離婚的代價太大。離婚的話,先是結婚的錢算是付緒流水,而分家產時可能要打官司,又要跟親朋戚友交待,很多關係可能也會受到波及。這一點說起來有點諷刺,離婚的代價本來是結婚的壞處,但也可以視為是好處,可以令兩個人去盡力維持一段關係。有時,分開是一時衝動,有外力去化解這份衝動,能夠挽回不少感情關係,建立不少美好家庭。

二. 保証有掟煲費,這一點可以証明賺錢多的一方是可以信靠。

三. 給全世界知道雙方不再是單身,而且因為第一點,雙方也不易分開。這樣可以擋了不少狂蜂浪蝶,令兩人關係少了外來誘惑。

四. 因為以上三點,結婚可以跟對方証明你對這段感情是all-in。很多時,男女分開,是因為不夠投入,而不投入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怕對方不投入,怕自己認真便輸了。結了婚,就不用估估下,可以放心的去all-in了。「愛」是動詞,你不去愛,就不會有愛,只有全情投入,你才可以得到最多。

當然,不是每個人也喜歡結婚的,不想結婚不是罪,那麼,不以結婚為目的談戀愛就是耍流氓嗎? 我認為,結婚是社會上的共識,你應該假設對方會想跟你結婚。如果你不想結婚,就應該先跟對方說明,不利用人與人之間的基本信任去騙取不屬於你的感情,那才是君子所為。有一個比喻,就是去美國餐廳付小費。沒有明文規定在美國餐廳進餐後要付10-20%小費,但這是社會上的共識,而一些高級餐廳,共識更是最少18%。因為這個共識,服務員在未收你的小費之前也會給你殷勤的服務,他對你有合理的期待。如果你不想付小費,就不應該在餐廳內進食,不應該在享受服務後不找數,這樣的生活態度才可以活得心安理得。

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Timeboxing的妙用

Timeboxing是指限定一段時間來做一件事情,是時間管理的一種。例如在上學的每一堂時間都是大約固定在一個小時的, 那算是timeboxing,而如果自己去圖書館看書的話,我們很少會限制自己時間,那就是比較open-ended的。根據我自己經驗,給自己限定一段時間做一件事時,因為會對時間更加敏感,做起事時更有效率。以下我綜合了幾樣timeboxing的用法:

一. 開始一件困難的事
寫一篇文,做一個project,或者想一個生意點子,都需要我們用很多時間和腦汁,而我們應對的一般方法是:拖延。例如要作文的話,我們會給自己說:「等我先做完手上的一件小事,之後騰出一大片時間來認認真真寫這篇文。」但結果是,那大片的時間會因為各種小事而越來越少,當那片時間少了,我們就可以給自己借口,反正也不夠時間,等下次再算。

要解決這個拖延的問題,我們可以給自己定一段短時間,如二十分鐘,目標是把要做的事的其中一部份做起,例如是大鋼,甚至是只列出幾個要寫的要點也好,當然也可以用之前提過的freewriting。記住,你要尊重這個定下的二十分鐘,在這段時間內不能做其他事,不能想其他事情,而二十分鐘過後,就要按約定讓自己可以做其他的事,甚至是吃些小食給自己做獎勵。

萬事起頭難,而這個「難」,令我們不想開始。只要應承自己,再痛苦也只是二十分鐘的事,我們會更有勇氣開始。



二. 將煩瑣的事集中在一起完成
生活中總有些瑣事是不難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例如家務,工作中的email,打電話叫人修理家中電器,每月交費用等等。將這些瑣事定在一個時間,例如私人的可以是星期六的上午,工作的就早上的半個小時,集中在一起,那麼其他時間就不用為這些瑣事煩。用這個方法時,限不限時可以跟據自己喜好決定,重點是把它們集中在一個大概時間完成,給其他喜歡的事留空間。



三. 速讀
這個我還沒練成,主要是FOMO累事。不過我知道有個速讀的練法是限定自己要在二十分鐘完成看一本書,時間的壓逼感可以令自己更專心,更容易在短時間內獲得一本書的大部份知識。



四. 限時完成
其本上就是最常用的timeboxing,限定自己在一段時間內完成一件或數件事。每日的Todo list算是一種,把幾件要做的事限制自己在一天內完成。我的經驗是有時行得通,有時行不通,主要是因為我自己知道其實我有限定以外的時間去做那些事,忍不住procrastinate了。這個用法的關鍵是不要勉強把太多事放在一段時間內,最好是留有九成或以上機會完成的時間(可以看看之前的一篇控制差事數量,讓時間留白)。



五. 拆開一件大事
我們總會有一些事想去做,例如學好英文文法之類。這些事需要很多時間,通常我們都會預定數月後的一至兩個月來做,例如「今年報讀五月到六月每個星期六日的英文堂」之類。如果是要像報堂這些需要有其他人的,那也只好是這樣做,但如果是可以自己做的,例如砌一千塊拼圖,學一千個生字之類,這樣定時間的方法失敗率是超過90%!最好的方法是今個星期就開始就做,例如定下每個週六的早上十點到十二點(短一點也可以),或是每晚睡前的十五分鐘。這樣就不給自己留下拖延的機會,每星期也為自己的目標去努力,每星期也看到自己進步一點,人生會充實很多。



六. 給最重要的事預留空間
重要的事其實就是喜歡的事。我們每日都有很多時間是不能自己支配,久而久之,不知生活是為了甚麼(這是水這段片由0:40到1:24形容得很貼切)。如巴菲特所說,不要saving up sex for old age。在日常生活,每一天,或每一個星期,要找些時間做喜歡的事情,例如砌模型、學烹調、讀一本喜歡的書、看戲,等等。放在Calendar裡,以免忘掉,而且因為放了在Calendar,可以給自己理由在這段時間內享受人生,不做其他的事。這樣的話,因為每天或每星期都有真真正正屬於自己的時間,做人會快樂很多。



總結
除了用時間的壓逼感令自己增加工作的效率外,我覺得Timeboxing的作用主要在於把時間確實分配到要做的事上面。很多事情只要放足夠時間就會完成,但是因為需要用的時間不確定,或事情的進度不確定,我們選擇去拖延,即等於分配零時間去事情上,那就永遠做不了想要做的事。Timeboxing給予我們解決方法,讓我們不用定一個要完成的時間,而是定一個要做的時間,只要每天或每星期都放一點時間在我們想要完成的事上,目標終會有日達到。


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

保持正面心態是應付逆景的良藥

有個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對孿生兄弟跟著一個酗酒的老豆長大。其中一個大了後成了酗酒漢,另外一個則從來不飲酒。有個記者就問其中一個為甚麼他是一個酗酒漢,他說:「因為我有一個酗酒的老豆,他對我的影響很深。」跟著,記者問另外一個兄弟為甚麼他從來不喝酒,他說:「因為我有一個酗酒的老豆,他對我的影響很深。」
這個故事的寓意是,很多環境因素是你不能改變的:你不能選擇你的父母,你的兄弟姊妹,你親生的子女,你出生的國家,你成長的地方,你的外貌,還有你的身高。很多時,付出了,也未必有回報。有時,沒做錯事,不幸的事郤找上你。這一切,都會對你有影響,而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在乎你的心態,而你的心態,是你能力以內可以控制,可以改變的地方。When there is a will, there's a way。

2017年3月12日 星期日

「隨意去寫」引發思考

我通常會在以下兩個情形在Google Docs上用英文打字,想幾多打幾多,隨意去寫一寫:

一. 寫文章
雖然我的網誌是中文,但其實我每一篇都會先用英文打一次草稿,很亂的草稿。用英文並不是因為我英文好,而是打英文比較快。打的時候不會去想英文文法,串字,而只是不斷的把我腦中想說的重點打出來。打完之後,通常過幾天才會用中文慢慢正式的把文章打出來,加些references,加些圖片之類,再執一執。這個方法有點似以前中文寫作堂老師給的大綱,只不過這個大綱有更多的細節。

二. 應付工作上的差事(task)
我的工作是一個task一個task的,每個task都要用幾個小時、幾天、或幾個星期去完成,當然很多時也要同時處理幾個tasks。每當開始一個預計要用多過幾分鐘完成的task的時候,我都會開一個文件,寫一寫我對這件事知幾多,需要知甚麼,怎樣才可以make progress,下一步要做,要讀或要試甚麼,等等。我也會當這個文件是工作日誌,寫下我對這個task做了甚麼,為甚麼這樣做,甚至跟別人的對話內容,等等。這樣寫出來有三個好處:
  1. 記下一些重要的資料,例如重要人物、一些有用的links、進度。
  2. 給自己留下了麵包屑(breadcrumbs),方便自己從別的事轉回來時可以重拾進度,減少context switch的overhead. 這份記錄在日後給別人問起那個差事時也不用太難去找回記憶。
  3. 我發覺有時寫這個文件的好處是,它會幫我引發出更多想法。這些tasks有點似警察案件,不知下一步怎樣做是常有的事。寫下我知道甚麼,現在的狀況是甚麼,之後,很多時都會靈光一閃,很自然想到下一步有甚麼可以試。還有一個bonus,就是出差錯的機會少很多,因為不會遺留了腦中想過要處理或檢查的地方。這個文件也可以說是一個brain dump。
隨心隨意的去寫幫了我很多,所以我想知道有沒有別人有一樣的看法。我google了一下"freewriting"這個字,發現了一本書叫Accidental Genius,而且還有中文版叫自由書寫術。當我讀這本書的時候,令我既驚且喜,原來我不是地球上第一個人發現「隨意去寫」的好處 :(


作者Mark Levy寫的內容跟我很有共鳴,他還科學地說明了為甚麼freewriting對我們思考的幫助那麼大。我把書的重點整理一下,加上自己的經驗,列出以下幾個freewriting的好處:

I. 你的手會幫你的腦袋思考

人腦在思考時很多時都會分心,你應該也有這個經驗:在早上要做一條難題的時候,看一看時間,就不其然去想中午的時候要去哪吃飯,想想自己的股票怎樣。寫(或是打字)的這個動作就是利用你的手把你的腦袋專注在正事,好像把腦袋逼入牆角,要它想出好主意來。作者稱這個為"forced creativity"(逼出來的創意)。



II. 把想法寫下可以避免腦袋花時間去回憶,留多些腦力去創作
這個想法是源自Getting Things Done (GTD)
GTD的中心思想是將我們日常面臨要做的事和想法通通記錄好,放在一個我們信任的系統裡,釋放我們的大腦,令我們的大腦不用裝東西,而只需要用來處理事情,那就可以在不用的時候就不用,到工作的時候才用,達至mind like water(心靜如水)的境界。
人腦的記憶能力很差,所以記錄這件事就由電腦或紙代勞較好。如果你在想點子的時候只靠腦在想,在想法每延伸一點的時候都會少不免要回溯一下,怕漏了重點,沒想得周全,也要花腦力去把細節記好,怕之後忘掉。創作想點子時,最好的方法是邊想邊寫,你的腦袋就可以用百分百的時間和精神去一直的「想」,將想法不斷的伸延,不用花資源在「記」上。

III. 「抽象想法」變「具體方案」
我們很多時都會把抽象的想法誤以為自己懂得怎樣去實行。在上數學或物理堂應該有試過以下經驗:看著老師解題時一步一步的把題目解出來,我們明白了,就以為自己懂得怎麼做,結果在自己做題目或考試的時候郤想不出每一步跟著要怎麼做。原因就是我們沒把細節想清楚。有句話是"Ideas are commodity. Execution of them is not" (想主意每個人都會,把真正執行才有價值),要把空想變成可以執行的方案,就是靠「寫下」這個動作把一個想法的細節記錄好,想好,解決好。



VI. 寫出來的「稿」給你一個可以改進的prototype
和產品一樣,好的想法很多時不是一次過想出來,而是要經過不斷的改進和檢討。只有你把一個想法寫出來了,你才有一個可以改進和加工的基礎,這個也是我在自學成為一門學問的專家一文中提及的brain dump和知識庫。



V. 幫你解決問題
之前也提及,freewriting有時可以幫我想出下一步要做法,為難題找出突破點。有兩個要點:

  1. 寫下這個問題已知的事實,就算是很明顯的事實也寫下,寫下現在的狀況是甚麼,你想過甚麼,其他人有甚麼想法,有甚麼是試過,有甚麼可以去試,有甚麼障礙,等等。
  2. 不要把這些事情列出來,而是像敍事的方式,把想法廷伸的寫出來。當然,在想法想出來後,整理時把要點用清單列出來會較易把細節覆蓋好。

Freewriting的幾個貼士:

A. 想一百個點子比想一個點子好
重量不重質,把要求降低,想出越多好越好,這樣才可以真真正正的把你的腦力發揮出來。有時好點子並不是最後想出來的那個,而是之前幾個點子的延伸加強版。

B. 不要理會文法、用字
寫出來時要快,只有當你寫的速度和想的速度接近,你才可以逼你的腦一直運作不是去發白日夢。

C. 想甚麼、寫甚麼
想到哪寫到哪,不用為每一個想法去解釋,關掉你腦的「編輯器」,不要讓瑣事打斷思絮。

D. 不斷把想法去伸延
在想法子是,很多時會有很多支節要做決定,不要花太多時間在支節上,先選一候路走下去,不斷的走,直到盡頭。因為你把這條「思路」寫下了,要走回去試別的分叉路很容易,不用擔心。

E. 在死角上轉移焦點
如果想到一個地方再想不下去時,可以試試問自己一些轉移焦點的問題,例如:「我現在在想甚麼?」「可不可以用別的角度去把這個想法寫出來?」你會發覺在你去答這些問題時會有新的主意冒出來。

F. 找偶像幫你解決問題
你可以幻想一下如果是一個你心目中的高手,他/她會怎樣去看你的問題,怎樣去解決。你可以寫下你和這個偶像的「對話」,你甚至可以去挑戰他,質問他,你自自然然就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Freewriting,隨心隨意的去寫,是又便宜又有效率的思考方法,說出來可能難以置信,但用過的話一定對它愛不釋手,還會不斷地去找新的地方去應用它。

2017年2月20日 星期一

打工仔之道

我肯定這不是馬雲說的,但這段話說得很好,直接轉

只有先改變自己的態度,才能改變人生的高度!

王芸是個很漂亮的少女,她到公司工作快三年了,比她後來的同事陸續得到了升職的機會,她卻原地不動,心裡頗不是滋味。 
終於有一天,她冒著被解聘的危險,找到老闆理論。「老闆,我有過遲到,早退或亂章違紀的現象嗎?」。老闆乾脆地回答「沒有」。 
「那是公司對我有偏見嗎?」老闆先是一怔,繼而說「當然沒有。」

「為什麼比我資歷淺的人都可以得到重用,而我卻一直在微不足道的崗位上?」
老闆一時語塞,然後笑笑說:「你的事咱們等會再說,我手頭上有個急事,要不你先幫我處理一下?」 
「一家客戶準備到公司來考察產品狀況,你聯繫一下他們,問問何時過來。」老闆說。 
「這真是個重要的任務。」臨出門前,她還不忘調侃一句。

一刻鐘後,她回到老闆辦公室。 
「聯繫到了嗎?」老闆問。 
「聯繫到了,他們說可能下周過來。」 
「具體是下周幾?」老闆問。 
「這個我沒細問。」 
「他們一行多少人。」 
「啊!您沒問我這個啊!」 
「那他們是坐火車還是飛機?」 
「這個您也沒叫我問呀!」 
老闆不再說什麼了,他打電話叫張怡過來。張怡比她晚到公司一年,現在已是一個部門的負責人了,張怡接到了與她剛才相同的任務。一會兒工功夫,張怡回來了。 
「哦,是這樣的……」張怡答道:「他們是乘下週五下午3點的飛機,大約晚上6點鐘到,他們一行5人,由採購部王經理帶隊,我跟他們說了,我公司會派人到機場迎接。」 
「另外,他們計劃考察兩天時間,具體行程到了以後雙方再商榷。為了方便工作,我建議把他們安置在附近的國際酒店,如果您同意,房間明天我就提前預訂。」 
「還有,下周天氣預報有雨,我會隨時和他們保持聯繫,一旦情況有變,我將隨時向您彙報。」 
王芸在一邊看的臉不禁發紅,不好意思再說什麼就退出了辦公室。
當晚她收到老闆發來的一條信息:王芸,不管你在哪裡上班,請記住以下黃金定律! 
1. 工作不養閒人,團隊不養懶人。 
2. 入一行,先別惦記著能賺錢, 先學著讓自己值錢。 
3. 沒有哪個行業的錢是好賺的。 
4. 幹工作,沒有哪個是順利的,受點氣是正常的。 
5. 賺不到錢,賺知識;賺不到知識,賺經歷;賺不到經歷,賺閱歷;以上都賺到了就不可能賺不到錢。 
6. 只有先改變自己的態度,才能改變人生的高度。只有先改變自己的工作態度,才能有職業高度。 
7. 讓人迷茫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本該拼搏的年紀,卻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 送君三個字:用心幹!
  
她突然間明白,沒有誰生來就能擔當大任,都是從簡單、平凡的小事做起,今天你為自己貼上什麼樣的標籤,或許就決定了明天你是否會被委以重任。 
操心的程度直接影響到辦事的效率,任何一個公司都迫切需要那些工作積極主動負責的員工。 
優秀的員工往往不是被動地等待別人安排工作,而是主動去瞭解自己應該做什麼,然後全力以赴地去完成。

2017年2月16日 星期四

簡約主義就是努力地為自己的人生做減法

前幾日,我看見有30個人把他們的錢丟進鹹水海,甚至有更多人從後跟來,丟更多的錢進鹹水海,這個情景令到我想更快把之前心中想的一個題目寫出來,這個題目就是「簡約主義」,minimalism。奉行簡約主義,你會省去不少獲得新事物所花的時間和金錢,維持這件事物的時間、金錢、精力,還會減低追求新事物("the next big thing")的壓力。

簡約主義這個題目有很多方面可以說,我可以說怎樣減少你現有的東西,令你家中有更多空間,也可以說給你爭取更多私人時間的貼士,不過我這篇網誌想說的是怎樣避免將一件新的事物加入你生命裡面,令你可以省掉時間、金錢、精力和怕執輸的心理負擔。你可能覺得,不就是想多一想,不用的就不買,不就是很顯淺的道理嗎?這樣想你就錯了,「不用的就不買」是一個層次,還有另外一個層次是有時你以為自己很聰明,可以花一點時間和金錢,去換來更多的時間和金錢,那其實也是一個陷井。今時今日的人聰明了很多,我們聰明了,但忽悠我們的人也變得聰明了,他們會想盡辦法,告訴你"spend more to save more",怎樣花錢可以物超所值,值回票價,而他們有「令人感動的信念」,做的也是「為了你好」。

忽悠的最高境界就是令你請他/她做顧問,讓他助你做「人生贏家」,當然收費不少,因為進入「人生勝利組」的門票是無價:)。最近雪球冒出的多個私募基金經理也是例子,大V幫粉絲們管理財富,其實只是忽悠。避免花費在這種「高手」上的方法和跟著就要講的「大師」也差不多。

比請做顧問低一點的境界就是一些「大師」去開班收徙。你會上一個教你走路的課程嗎?當然不會了,因為你知道怎樣走路,就算那個課程教你如何用最好姿勢,讓你走到七老八十,你也不會去報。那麼你會上一個教你讀書的課程嗎?這種課程標榜讓你可以用最短時間,獲得最多的知識,比別人走快一點,所以有一定吸引力。那如果我說的是「理財班」或是「致富班」,你會更加心動吧?這種班標榜讓你可以增加財富,成為人生勝利組,你花多多錢都值得吧?不過,這些班也會說你也要靠自己的努力,你有沒有留意到?說真的,我真不明白為甚麼有人會去報「理財班」,而不去花多些精神和時間去努力現有的工作,加班做多一點學多一點,或是增值自己讓事業更進一步。也許,那是因為「努力」太辛苦,寧願花費買速成的秘訣,至少可以以為自己「努力過」。

我可以告訴你,這些不同名目的速成班絕大部分都是多餘的,你不要浪費時間、金錢和精神去報。你可能以為,在這些班上學到一兩個重點,就可以改變你的人生,花多多錢都值得。這是很有可能的,但有更大的可能,是發生在你平時讀報,上網看blog,看電視,或在前輩朋友中聽到這些改變人生的「貼士」,而不是在那些班上面。如果有些堂上「心得」是你沒聽過的,那很大機會你跟本用不著那些心得。給你一個例子,理財班會告訴你重點不是在省錢,而是要花錢花得聰明,就像商務客位,可以令你用飛行時間做工作,或是讓你好好休息,之後增加工作效率,所以你可以賺回商務客位的價錢。事實是,除非你出差幹大事,談大生意,不然那張商務機票根本不會為你帶來什麼價值,在經濟客位上睡覺就算差少少,也不坊礙你出外旅遊的「效率」。如果你是真的出外談大生意,那你應該一早就知道商務機票的價值,班上學到的也是多餘。

如果你仍然覺得跟大師上堂可以學到野,那我問你,這個「學到野」是不是真的無價?因為這個「學到野」你就不理價錢,是否理性?要避免跌入這個不問價的陷井,你就要想想你報名費和時間的機會成本。那些班其實沒有甚麼知識是你書上或網上找不到的,就投資來說,這裡就有一堆書比你另外花錢去上堂好,而如果你要做一個成功的投資者,你遲早也要看那些書,還有一堆悶死的公司年報,如果你不去做這些「功課」,你認為可以靠讀個「速成班」做投資大師嗎?

花同樣時間,更少的金錢,從書上或網上你會學到更多,而好處是,你可以依自己的程度和學習的快慢去調節(看video學習的話我通常都用1.5x速),去省掉你已經知道的地方。我用投資做例子是因為我對投資比較熟悉,但同樣的道理也適合在其他地方、其他課程,例如「如何認識自己」,「如何在職場上成功」,「如何令自己更快樂」,「心靈釋放」等等的感覺良好課程。除了讀書外,做些google search,找些youtube片,或是一些免費的網上課程(大多可以用plugin調速),也是有效的學習方法。如果你想學理財或財務自由,讀那本富爸爸窮爸爸就已經夠有突(雖然我不喜歡那個作者,書中看輕工作的態度也不可取)。如果你想要一些人生智慧或投資,巴菲特的幾個影片也值得看,例如這個這個,有英文字幕,如果看不懂的話可能英文班對你的幫助會大一點...

我用巴菲特的那兩個影片做例子是想說明另外一個道理,你有留意到他一開始都是說那個"one million, two million..."的笑話嗎?那兩個影片的內容也有很多重複,其實和很多大師的課程一樣,都是將一些道理重複的用不同角度講一次,或者加插一些謬理,例如告訴你可以在工作以外每個星期用30小時去創業而致富一樣那麼無稽。那些大師其實也只是將書中的一些道理,加上現實生活的例子,去做個課程賣錢,這些你自己都可以做到,就算現在做不到的話當你遇到可以將道理實踐的時候也會自動想出來,你要給自己多一點信心。

對於書本,也是要謹慎去選。我之前說過,買書不用介意花錢太多,所以選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減去無謂的讀書時間。任何速讀的方法,第一步都是你要想清楚為甚麼你要讀一本書,你想從書中得到甚麼,因為就算你讀得多麼快,如果一本書對你沒幫助,你也只會浪費生命在這本書上。我不想對讀書有太多負面的評價,因為始終現代人的問題不是讀得太多,而是讀得太少,但我想說一說怎樣去避免讀一本沒必要的書。在選一本書的時候,買之前一定要看目錄,花幾分鐘看序言和草草的讀第一和最後的章節,可以的話也在網上找一找書評,專注在找出這本書有沒有你需要的資料,作者有沒有太多忽悠的地方,會不會看完整本書也令你原地踏步。到真正看書的時候,也要努力避免不看完整本書,奉行簡約主義。

最後,我想說一說現時很泛濫的手機apps,社交網絡,和一些news feed。它們不用花很多錢,而且好像也不用花很多時間,隨時都可以拿來看和用。你也或許以為一些小工具apps,一些更fancy的todo list可以令你更有效率。但是,我想你在用一個新app之前,想請楚你現有的apps是不是不夠,在加一個新news feed,或join一個新社交網絡之前,想請楚你需不需要你這個新的commitment。這方面,深度工作一書的作者Cal Newport的一篇文On Digital Minimalism很值得看。以下有幾個我曾經遇過的例子:

  • 一個track收入和支出的app。有個app記帳好像是個不錯的提議,可以令自己掌握自己的財政,控制支出,不過這個需要的時間commitment其實不少,而且心理負擔也較重。用了記帳app後,你會忍不住把每樣支出都記入去:買份報紙,買個包,買支飲品等等。如果你本身有支出問題,我真懷疑你會不會那麼有紀律去記帳,如果你不去記,那整個app的工用就會大打折扣,花的時間付緒流水。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支出用在甚麼地方,其實只要盡量用信用咭購物就可以了,其餘的也盡量用八達通,把增值的receipts留低,月尾時看回這些月結單和receipts就知錢去哪了。

  • 有時看見朋友在facebook post一個有用的新聞,看完之後會忍不住把那個新聞發佈的網站放到自己favorite, 或RSS news reader,增加了自己以後花費在篩選新聞和讀到無聊新聞的時間。其實,大部分新聞都我們都沒有太多用處(除非你是從政,或是工作需要和時事緊密接觸),所以如果你沒有聽到一段新聞,錯過一段新間,那多是代表那段新聞對你其實沒那麼大的價值。如果一段新聞是很重要,你身邊自然會有人說,你現有的社交網絡都會提到,你不會容易錯過。

  • 新的todo list,或是一些任務管理軟件也很多時是浪費時間和精力的。用多一個新的管理軟件會增加你的壓力,因為你多了一個選擇,要做多一些決定去分配每一項事情的記錄。你的心理負擔會來自管理這些管理工具,要時常想怎樣去優化它們,甚麼事項怎樣記,要找的時候怎樣找。我的建議是這些管理或記錄工具用兩個就夠了,最多用三個,我個人的GTD都只用Google Docs和Google Tasks。


現今社會資源豐富,就好像吃布斐一樣,我們很多時都眼闊肚窄,這個也想要,那個也想要。有一個字對這個社會現象描述得很貼切:FOMO,即"fear of missing out"。我們所有人都有不多不少的FOMO,而我這個好奇心重的人在這個現象上尤其明顯。要把自己的時間、金錢和精力留到最有效率的地方,就要我們退一步,想清楚,想一下我們是否真的需要報這個班,讀這本書,或裝這個app。我們要努力去克服FOMO,簡化我們的人生,做多些減法,避免加進無謂的事物,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把自己的人生掌握好,不會給這個社會牽著走。

2017年2月5日 星期日

現在的年青人缺的不是機會,是耐性

現在的年青人沒有機會嗎?錯了,我覺得現在的年青人比以前有更多的機會。看看億萬富翁裡面,有些年紀輕輕就白手興家坐擁巨富,例如幾間科技公司巨頭的創始人,Mark Zuckerberg, Larry Page, Sergey Brin, Jeff Bezos, Elon Musk, 中國的馬雲,馬化騰,李修彥,劉強東,最近的Snap CEO Evan Spegel, Airbnb的Nathan Blecharczyk, Brian Chesky, Joe Gebbia, Uber的Travis Kalanick。

那些巨富可能有些離地,我們且看看別些例子:

  • Youtube上有不少網紅,工作不用受到地方和時間的限制,去賺廣告費或affiliate費
  • 寫書人可以用透過Amazon出版電子書或實體書(可惜暫時不支持中文書)
  • bloggers可以透過廣告賺錢
  • 一些媒體可以讓人透過網上投稿,在正職之餘賺些小費
  • 淘寶、Amazon等電商平台讓人可以零存庫,低資本投入,就可以找到零售商機
  • 透過facebook等social network,聚集人氣,然後賣information products(例如一些開班大師...)

因為科技,你比以前的人更加容易在網上找到免費的訊息,找到需要學習的技能,需要的工具,去幫助你創業,或者增強你工作的能力,增加你的人力資本。網絡也可以讓你更加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得到別人的意見。網上平台讓你不用太多資本投入就可以做到宣傳,網頁無限的空間讓你省掉櫃位費、庫存費。雲端技術讓你可以輕易用上幾十、幾百、甚至幾千部電腦去提供服務(例如Snapchat的資本支出很少,因為用了Google Cloud)。一堆網上的virtual assistants和freelancers也可以令你省掉人力物力。這一切一切都是以前沒有的資源,所以現在的年青人缺的一定不是機會。

如題目所指,我認為現在年青人缺的是耐性。如Simon Sinek所說,現代人給科技帶來的快捷便利寵壞了。以前發表意見都只能在報章上發表,還要經過審批,要等好一段日子才可以出版,之後才收到讀者的意見。現在不用了,在facebook或twitter上就很容易抒發自己的見解,很快就得到"like"。以前我們要等適當時機,加些客套話,才可以面對面問別人問題,現在不用了,在google上很易找到答案,找不到的就去Quora或一些討論區問,或是向facebook大神求拜。查字是這樣, 生活中的瑣事是這樣,一些技能也是這樣。很多事物都可以手到拿來;看戲不用出街;電視劇不用每日每個星期的去「追」,等做完後一次過去「煲」就可以了; 電話沒人接,留言也很方便。

日常接觸的「快」讓我們忘了很多事情要都要經過時間沉澱,都要有耐性才可以得到的,包括工作上的滿足、深厚的感情、生命上的喜悅、純熟的技能。在網上很多時看到20或30多歲的人說甚麼買不到樓很迷惘,對退休很迷惘,對財務自由很迷惘。拜託﹗你這個年紀可以在工作上迷惘,可以在感情上迷惘,可以在婚姻上迷惘,可以在同事或朋友間的關係上迷惘,但是你最現在就要想退休,就要想財務自由,實在是太早了。財富,是要隨時間慢慢積聚的。基本上只要你花的比賺的少,專心工作簡簡單單每個月用$5000月供盈富基金,五至十年就夠首期買樓,再工作多二十多年就一定夠退休,這還沒有計一個家庭是有兩個人賺錢的,最少在有兒女之前如是。可能你說,那要五六十歲才可以退休,才可以財務自由,太慢了!

以前的人,想也不敢想四五十歲就退休,現在的人壽命比以前長,但就要比以前的人更早退休,更早財務自由,為甚麼呢?我想,那是因為妒忌。當你每個月有三萬元收入時,你過得很好,但你看見別人有四萬、五萬,看見別人四十歲財務自由,你就開始覺得自己是不幸的一群。看見富二代很年青就有車有樓有美女,你心裡就不平衡了。知道別人有幾層樓收租,你就覺得這個世界不公平了。你看見別人有幾層樓收租,你也想有。年青人,壓力很多時不源自於你沒有什麼,而是源自於你看見別人有什麼你就想要什麼。

人生很漫長,有時候你想得到甚麼,不是立刻一定要有。只要你持之以恆,慢慢就會有,你不一定要比別人快。快樂不是要得到什麼之後才有的,而是在得到的過程中,那種慢慢累積的感覺,跨過一個又一過的里程碑,自身隨著時間逐漸的進步,會無形中令你帶來快感,帶來幸福,帶來快樂。我記得以前打機,用了金手指(修改遊戲得到額外的遊戲道具或金錢),打爆機後,一點快樂都沒有。快樂不是在於得到甚麼,而是在於經歷過甚麼。

你想想現在你有甚麼,你就會發覺其實你自己也是幸福的一群:

  • 你有父母給你無私的愛
  • 你不需要輟學去幫補家計
  • 你不需要花大量時間去照顧細佬妹
  • 有很多時間打機,跟朋友行街消遣
  • 你用的電話跟很多富豪用的電話都是同一款
  • 你吃的不會比有錢的人差很多,至少在營養上差不遠
  • 你住的地方可能會比別人小,但是你冬天夠暖,夏天夠涼,下雨打風時不用怕濕
  • 自來水都是乾淨的
  • 家中的衛生都沒有問題
  • 有危險時可以找警察幫助
  • 不用擔心戰亂,不用擔心自己的生命財產隨時受到威脅
  • 不用擔心天災
  • 社會上因為科技的進步,多了媒體的監督,很多不公平的事都得到抒發, 平民又能發表自己的意見, 貪污和腐敗比以前少了很多
  • 放假時有薪金不在話下,生病是請病假薪金也照出
  • 大量網上免費的娛樂,社會上免費的康樂措施

可能我以上所說的你不是全部都有,你可能父母其中一個或兩個都不在,你可能家中沒有冷氣,可能要照顧細佬妹,可能要做很多家頭細務,但我肯定你上面很多樣都有,甚至上面沒提及的你都有,所以你比起以前的人實在好很多,可以比我們上一代的人快樂很多。

我們不要妒忌別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快樂,也有自己的難處,只不過不是每個人都說出來。我們要有自己的人生,不要妒忌別人,不要跟別人比,不要人有我有,只專注做好自己,做到「明天的我打倒今天的我」,珍惜自己有什麼,我們也可以過得很快樂、很滿足,那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富足人生。

2017年1月30日 星期一

自學成為一門學問的專家

現今資訊發達,由從前到現在的書可以隨手可得,網上也有各門各派的資料,要自學成為一門學問的專家,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不過,雖然網上有數不盡的資料,要把它們整理好來融為己用,才可以變做有用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學問,真真正正成為一位專家。



The First 20 Hours: How to Learn Anything . . . Fast!一書中,作者Josh Kaufman提供了一個快速學習的方法,讓讀者可以用短短二十小時由菜鳥變成業餘人仕。我將這個方法改良一下,變成一個由零變專家的方法,讓讀者可以有效地把資訊和知識積累,轉化它們成為學問,經過時間沉澱,變成一門學問的專家。當然,因為目標是成為專家,「快速」二字就做不到了。我更著重的是有效,即盡量將你花在一門學問的時間等同於你在這門學問相應的知識積累,而不會天天讀報紙或雜誌,卻多年來還停留在菜鳥階段。以下介紹的方法,我會以「成為經濟學專家」來做例子。因為我自己不是這門學問的專家,有錯的話請見諒。

1. 調查一下這門學問

在網上或一本入門的書快速找出這門學問所涵蓋的地方,看看有甚麼領域、支派,有甚麼關鍵人物,有甚麼經典讀物。

以經濟學做例子:

經濟學可以分為微觀和宏觀,也可以細分為政府貨幣政策、勞動經濟、健康經濟、博弈、環境經濟、司法經濟等等。支派可分為Chicago, Keynesian, Austrian, Neoclassical等等。重要人物有Adam Smith, Milton Friedman, Paul Krugman, John Maynard Keynes等等。

2. 讀兩至三本書

如果你想獲得的學問是比較困難,如物理、化學那些專業技術科目,那就選入門書。如果是比較通俗的學問,如經濟學,那就選兩三本不同對立意見的書。選書時最好是最少有一本是近期出版的,那樣會有較多機會包含一些你熟悉的題目。

有些人會建議先讀一兩本經典書,如經濟學的話就讀Wealth of Nations,價值投資就讀The Intelligent Investor或Security Analysis。我個人的經驗是這些經典書雖然常會被提及到,但它們大多比較沉悶,很多篇幅和現代脫了節,縱使含金量高,但金子都分散在幾百頁書中,很難把它們收集起來。反而一些入門書把經典書的精要簡單的帶出來,較易吸收。本着80/20 rule(即Pareto principle,中文是帕雷托法則),我覺得先讀入門書比較化算,至少在這階段來說是這樣。

在讀書的時候開始用清單記下一些重點和事實,那麼當你每看到一些新知識時,可以做一下比對。

以經濟學做例子:

讀一本關於Keynesian Economics、一本Chicago Economics的書。

寫下一些重點,如三元悖論:

  1. 资本自由进出(Capital mobility)
  2. 固定汇率(Exchange rate)
  3. 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

3. 問專家

如果你有機會,問一問專家,或是去如Quora等討論區發問,看看他們覺得這門學問有哪些知識是最重要,哪個支派或討論是近來最熱門。這一步驟也可以在「2. 讀兩至三本書」之前做。

4. 寫下自己對這門學問知道甚麼,對最近關於這門學問的新聞有甚麼意見

寫的時候你不需要介意你是對還是錯的,不需要特意做research,不用太注重完整性,只要casual一點的開一個Google Docs文件打出來就可以了。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整理你的思絮,讓你可以知道自己懂得了甚麼,不懂得甚麼,有甚麼地方需要研究深一點。你的這份"brain dump"也會成為你的知識庫,以後獲得新知識時可以回來看看有甚麼地方需要update和補充。如果有新訊息不懂怎樣去和已有的知識關聯起來,也可以放入這個知識庫,以後有機會再處理。

換句話說,這個知識庫包含了你對這門學問所有的認識和自己的理解、見解。

5. 加入一些關於這門學問的群組

如Facebook groups, WhatsApp groups, G+ groups, Twitter accounts, Wechat groups, 也follow一些新聞網站, RSS feeds, 微訊公眾號,等等。

6. 深入研究

這個時候,你已經知道了不少這門學問的重要人物,重要的terms,你可以去看看關於那些人物的youtube影片,讀多些書,看看怎樣去豐富你的知識庫。

每當看到或讀到新知識的時候,試試可不可以把重點列出來,和自己的知識庫比較,看看有沒有輔助或矛盾的地方。知識庫裡的清單越多越好,可以讓你在看到新訊息的時候快速地知道那些新訊息有沒有你需要的知識。

以經濟學做例子:

有一個外國出名經濟評論員叫Peter Schiff,他是Austrian Economics派的,和主流的分別很大,你可以看看他的youtube videos,把重點列出來,例如:
政府參與經濟越少越好,甚至在經濟低迷時也不要大興基建
要加息才可以鼓勵儲蓄
經濟低迷時不要增加福利,而應該減稅和減管制規條去鼓勵公司增加就業機會

7. 實踐

這個時候你已經有足夠知識,可以把理論去實踐。你要試試寫下自己的預測,看新聞時寫下自己的意見,跟別人多討論,解答別人的問題,之後間中反省一下自己之前的預測和意見,看看有甚麼要改善的地方。你這時的目標是:

  • 測試你的知識是否正確
  • 看看你能不能說服他人
  • 找出你學問中欠缺的地方

記住要不時去看看知識庫裡有甚麼要更新的地方。

8. 成為專家

這個時候的你就算不是一個專家,也是半個專家,或業餘專家。試試寫個blog、投稿、出書、甚至找份相關的工作。

你要把自己放在這門學問的cutting edge,不斷吸收新知識,獲得多一點實際經驗(親身或是由他人口述也可以)。要成為專家,就要不斷學習,避免自己給淘汱。要知道: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2017年1月23日 星期一

買書不用多想

誠獻這篇網誌給所有買了一堆書在家的書蟲

買電器要想,買衣服要想,買電子產品要想,買樓要想,買股票更要想,但是買書,真的不用想太多,買吧!

很多時,我在書局看到一本書的題目很有趣,看一看目錄,覺得書的內容應該對自己有用,再看幾頁,覺得作者靠譜,正要把書拿去收銀處時,總會有一把聲音說:「這本書可能只有幾頁能看,不要浪費錢。」

前些日子,我看過一本書叫這樣讀書就夠了,這本書有一句說話令我印象深刻:「只要你能在工作中用上一點,任何一點,圖書給你創造的價值已經遠遠值回書價。」的確,再好的書,也不會全本都是干貨;再多干貨,你也不會全部記住;給你全部記住,也不會全部用得著,但用得著的那怕只有一點點,就能夠令到這本書值回票價。(這個insight廷伸了一種讀書方法叫拆書)

一本書所包含的是作者十幾二十年,甚至幾十年對一個題目的智慧(智慧=知識+經驗+反省),濃縮成的頁數給你短短幾天,甚至幾個小時就可以讀完,而所花費的只是一百幾十,實在超值。在這數十年的智慧裡,可以找到對你人生有幫助的機率實在很高,而就算書裡沒有對你有幫助的訊息,那幾十年的智慧也可以刺激到你有一些以前未有過的思考,所以從書裡得到的一定比你花費的更多。

現在的我,如果看到一本書的題目、目錄和序言靠譜,我通常都會看一看一些書評,沒太多red flags的話都會買了。小小省錢技巧也可以試試,例如我在大眾書局開了個會員,買正價書有九折,不無小補。網友「窮家女」對買書省錢的方法有些心得,可以看看()。如果對電子書不太抗拒的,外國和中國內地的書可以去Amazon(中國內地的Amazon是amazon.cn)買電子書,台灣的可以去Readmoo,價錢省很多,電子書highlight和搜尋也較實體書方便和快。

2017年1月16日 星期一

尋找雙贏的機會

有一間美國的製造商,因為CEO聰明能幹,為人正直,員工都很喜歡在這間公司做,所以製品在行內數一數二,公司不但每年業績以雙位數增長,而且沒有負債。

在2009年,美國前景還很不確定的時候,這個CEO跟他的員工說:「看看有沒有我們現在需要的機器,或是三年以內會用到的機器,跟供應商去訂貨吧。」

他的員工很疑惑:「公司現在客人訂單少了,沒有急用的機器,為何要花寶貴的現金去訂貨呢?」

CEO說:「我們現在可能不需要這些機器,但供應商需要這份訂單,如果他們再沒有生意,很快會倒閉了。」

這個故事令我印象很深刻,因為它把商業上的雙贏加上了一份雪中送炭的感動。我們很多時只想著怎樣佔盡好處,只想用最少的錢拿最好的貨、最好的服務,沒有去嘗試尋找雙贏的機會,給合理的錢而獲得應有的服務。

2017年1月9日 星期一

書評:「三隻小豬養出下一個巴菲特」



三隻小豬養出下一個巴菲特」是一本關於怎樣跟小朋友談關於錢的問題的書。書的中文譯名有點嘩眾取寵,因為內容完全沒有和巴菲特有關,英文原本的名字其實比較符合書的內容:"The Opposite of Spoiled - Raising Kids Who are Grounded Generous, and Smart about Money"。

撇開書名,這本書的內容是挺好的,它給了一些建議去解答一些父母會遇到的小朋友問題,例如:
「我們家很窮嗎?」
「我們有錢嗎?」
「為甚麼那些人無家可歸?」
「為甚麼你不給錢我上私校,不是教育很重要嗎?」
「為甚麼你不是銀行家/律師/醫生?」
這些問題父母往往難以解答,因為怕小朋友看小自己,或者怕小朋友到處跟別人說,招來風雨,也怕小朋友得到錯誤訊息。書中的建議主要是將問題變成幾個可以回答的部份,例如回答那個窮的問題,可以指出家裡有穿的、有吃的、有睡覺的地方、有書讀,比一些無家可歸的人好很多,所以不算窮。

我認為這本書最值得看的是關於零用錢的章節。作者指出零用錢在小朋友懂得數數的時候就可以給,而且最好是每個星期給一次,不用小朋友等太久,理財易很多。作者不建議給小朋友作為做家務或打理自己地方的報酬,因為那些是維持一個家的基本職務,不應該和錢掛鈎。

至於給零用錢的方法,作者建議分三個錢箱,一個是用來花的,一個用來捐獻,一個用來存起做儲蓄。在一開始的時候吩咐小朋友要用甚麼比例去放這三個錢箱(根據你作為父母的意願),而後來可以改為給小朋友自己決定。花的部份最好不要干涉小朋友買甚麼,因為小朋友很多時要經歷過錯,才會對正確有深刻的體會,身為父母要用這個機會去讓小朋友在父母守護著的時候作多些試錯,比以後小朋友自己暪著父母去闖禍好。

用來存起的部份,可以給小朋友利息去鼓勵他們,給利息的頻率最好是一個月一次,例如一個月10%,太長的話小朋友沒耐性。作者沒有說明怎樣去處理這些儲起的錢,例如是不是給小朋友把錢轉去用來花的錢箱的機會,只說日後可以用來做大學費用(太久了吧...)。我的建議是在每年小朋友的生日讓小朋友決定要不要將一部分儲蓄用來花,買一些較貴的東西,這樣至少可以給小朋友嘗一嘗儲蓄的好處。

作者認為小朋友的必需品不應該讓小朋友花錢,但如果是小朋友想要較高檔次的物品,例如較貴的波鞋,可以讓小朋友出一分錢去升級。如果小朋友遺失了一些物品,如飯盒,也可以讓小朋友付一部份重置物品的費用。

書中還有一些很值得看的部份,例如捐獻、工作、避免物質化,等等。這些題目我很少在其他書看到,作者的意見也很實在,這本書算是值回票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