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日 星期日

成人看書要拆書

讀書可以說是投資回報最高的地方,只花幾十元就可以有別人幾十年累績的經驗知識。長了知識,對這個世界多了一份認知,對富足人生有所幫助。但讀書需時,而且我們往往讀過之後都忘得七七八八,讀完也好像沒增值多少,究竟為甚麼呢?

之前看了一本書"這樣讀書就夠了",作者叫趙周。書中介紹了一位人物叫劉一秒。劉一秒開了間公司叫思八達,賣課程的,幾千,幾萬甚至幾十萬的課程。那些課程題目有"宗教智慧","演說智慧","運營智慧"等等。對像是中國的企業家,管理者。課程內容其實是一些很簡單的東西,只是把一些經典書如"管理的实践"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第五項修煉" (The Fifth Discipline)的道理東拼西合。有人叫這位"秒哥"做大師,有人說他是騙子,究竟他是甚麼呢?

趙周認為其實劉一秒不是騙子,因為劉一秒將這些簡單道理跟那些企業家和管理者的自身經驗結合了,令知識更容易用到工作和生活上。這個過程叫"學習者把圖書的知識轉化成了自己的能力"。那些高管把經典著作的道理用在他們的企業上,賺回來的利潤比課程的費用高出不知多少倍。

以趙周之見,成人讀書,覺得要看懂,記住,但其實這只是應付考試的思路,是以圖書為學習主體的思路。正確讀書學習的主體應該是學習者自己。

閱讀本身不能創造價值,理解和記憶知識都不能創造價值。改變行為只發生在把讀來或者聽來的知識結合自身經驗進行反思之後。

趙周說我們沒必要寫大鋼,記筆記,甚至不用讀完整本書。因為1)任何一本書都有很多你不需要學習的知識﹔2)讀得越多,不見得用得越多(有一本書叫The One Thing就說明了只有一樣的好處);3)只要你能在工作中用上一點,任何一點,圖書給你創造的價值已經遠遠值回書價。

拆書有三個步驟,縮寫為R. I. A.。

第一﹕閱讀 (Reading)。選自己想學習的書,最好是心中有問題覺得這本書可以找到答案的。略過不重要的,只讀重要的部份。


第二﹕引導促進 (Interpretation)。即以你自己為中心,聯想經驗,聯想以前學過的東西。


第三﹕折為己用 (Appropriation)。體驗 + 反思



讓我用一個例子去說明一下。我最近在讀一本書叫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作者是采铜。讀這本書當然是為了怎樣去增值自己,令自己工作有效率,其中一段是這樣﹕

任務轉換 (task switching) 也可以算認知心理學中的一個經典課題了。心理學家早就發現,當任務A轉換到任務B後,執行任務B的績效比非任務轉換下執行B的績效差,這個差異稱為"轉換損耗" (switching cost)。轉換損耗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任務A留下的認知慣性,也就是之前已經習慣了任務A的認知情境,反應方式,這個慣性會對完成任務B造成扞擾,二是做B的時候需要對B進行認知重構,重新回憶起B的相關背景和信息,這個重構也需要時間,而且可能不完整。

用第二步引導促進,可以將這段理解為造事最好是同一件事或同一種事連續做下去,到完成後才轉。記得在以前麥當努做都是分工的,一個人負責煎肉和炸雞,另一個負責把肉、包,跟配料組合好,一個負責將一張單不同的食物放在一起放到前枱,一個負責做收銀。這樣工作是很有效率的。

第三步是拆為己用。打文件要快,可以在打的時候不去改錯字,尤其是打英文,文書軟件都會自動把錯字用紅色㡳線劃起的,到打完最後才把錯字改回來,那就因為打字的時不用去用滑鼠,把眼睛轉回去錯字再轉回來,令打字更快。如果是打中文的話可以用打記號來記住要返轉頭改錯字,例如打個"xx"。另外一個應用是在寫作時,可以先把要點寫出來,不用詳細解釋,只把文章的結構寫出個大概,就像一本書的目錄一樣。之後就把那些重點詳加寫出來,加解釋,之後才改正文法,看修辭,到最後才引文和圖片插圖,這樣一層一層的寫作可以將心專注在文章的每一層一氣呵成做好,事半功倍,而且層與層之間可以給自己休息的機會。

趙周還具體的介紹了一個運用RIA的方法叫"拆書幫便簽讀書法"在讀書時可以應用到。這個方法簡單來說就是在讀書時用三種不同顏色便簽紙分別寫下三種內容﹕1) I, 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2) A1, association, 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和3)A2, action, 以後我怎樣應用。你可以用較快的速度去讀,到讀到核心觀點和重要建議時判斷對你是否有用,才放慢速度去讀,寫下I, 貼在那頁,想想自己有沒有相關情景,寫下A1貼在那頁, 結合讀到的知識,想到自己以後如何運用,寫下A2貼在那頁, 越具體越好。讀完整本書後就把所有A2便簽拿出來貼在牆上,提醒自己日後應用,改變行為。

用這個RIA拆書方法不但因為加了大量思考,可以增加對書中內容有更深刻的記憶,而且學以致用,將投在讀書的時間拿到最高的回報,真的是這樣讀書就夠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