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0日 星期一

打工仔之道

我肯定這不是馬雲說的,但這段話說得很好,直接轉

只有先改變自己的態度,才能改變人生的高度!

王芸是個很漂亮的少女,她到公司工作快三年了,比她後來的同事陸續得到了升職的機會,她卻原地不動,心裡頗不是滋味。 
終於有一天,她冒著被解聘的危險,找到老闆理論。「老闆,我有過遲到,早退或亂章違紀的現象嗎?」。老闆乾脆地回答「沒有」。 
「那是公司對我有偏見嗎?」老闆先是一怔,繼而說「當然沒有。」

「為什麼比我資歷淺的人都可以得到重用,而我卻一直在微不足道的崗位上?」
老闆一時語塞,然後笑笑說:「你的事咱們等會再說,我手頭上有個急事,要不你先幫我處理一下?」 
「一家客戶準備到公司來考察產品狀況,你聯繫一下他們,問問何時過來。」老闆說。 
「這真是個重要的任務。」臨出門前,她還不忘調侃一句。

一刻鐘後,她回到老闆辦公室。 
「聯繫到了嗎?」老闆問。 
「聯繫到了,他們說可能下周過來。」 
「具體是下周幾?」老闆問。 
「這個我沒細問。」 
「他們一行多少人。」 
「啊!您沒問我這個啊!」 
「那他們是坐火車還是飛機?」 
「這個您也沒叫我問呀!」 
老闆不再說什麼了,他打電話叫張怡過來。張怡比她晚到公司一年,現在已是一個部門的負責人了,張怡接到了與她剛才相同的任務。一會兒工功夫,張怡回來了。 
「哦,是這樣的……」張怡答道:「他們是乘下週五下午3點的飛機,大約晚上6點鐘到,他們一行5人,由採購部王經理帶隊,我跟他們說了,我公司會派人到機場迎接。」 
「另外,他們計劃考察兩天時間,具體行程到了以後雙方再商榷。為了方便工作,我建議把他們安置在附近的國際酒店,如果您同意,房間明天我就提前預訂。」 
「還有,下周天氣預報有雨,我會隨時和他們保持聯繫,一旦情況有變,我將隨時向您彙報。」 
王芸在一邊看的臉不禁發紅,不好意思再說什麼就退出了辦公室。
當晚她收到老闆發來的一條信息:王芸,不管你在哪裡上班,請記住以下黃金定律! 
1. 工作不養閒人,團隊不養懶人。 
2. 入一行,先別惦記著能賺錢, 先學著讓自己值錢。 
3. 沒有哪個行業的錢是好賺的。 
4. 幹工作,沒有哪個是順利的,受點氣是正常的。 
5. 賺不到錢,賺知識;賺不到知識,賺經歷;賺不到經歷,賺閱歷;以上都賺到了就不可能賺不到錢。 
6. 只有先改變自己的態度,才能改變人生的高度。只有先改變自己的工作態度,才能有職業高度。 
7. 讓人迷茫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本該拼搏的年紀,卻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 送君三個字:用心幹!
  
她突然間明白,沒有誰生來就能擔當大任,都是從簡單、平凡的小事做起,今天你為自己貼上什麼樣的標籤,或許就決定了明天你是否會被委以重任。 
操心的程度直接影響到辦事的效率,任何一個公司都迫切需要那些工作積極主動負責的員工。 
優秀的員工往往不是被動地等待別人安排工作,而是主動去瞭解自己應該做什麼,然後全力以赴地去完成。

2017年2月16日 星期四

簡約主義就是努力地為自己的人生做減法

前幾日,我看見有30個人把他們的錢丟進鹹水海,甚至有更多人從後跟來,丟更多的錢進鹹水海,這個情景令到我想更快把之前心中想的一個題目寫出來,這個題目就是「簡約主義」,minimalism。奉行簡約主義,你會省去不少獲得新事物所花的時間和金錢,維持這件事物的時間、金錢、精力,還會減低追求新事物("the next big thing")的壓力。

簡約主義這個題目有很多方面可以說,我可以說怎樣減少你現有的東西,令你家中有更多空間,也可以說給你爭取更多私人時間的貼士,不過我這篇網誌想說的是怎樣避免將一件新的事物加入你生命裡面,令你可以省掉時間、金錢、精力和怕執輸的心理負擔。你可能覺得,不就是想多一想,不用的就不買,不就是很顯淺的道理嗎?這樣想你就錯了,「不用的就不買」是一個層次,還有另外一個層次是有時你以為自己很聰明,可以花一點時間和金錢,去換來更多的時間和金錢,那其實也是一個陷井。今時今日的人聰明了很多,我們聰明了,但忽悠我們的人也變得聰明了,他們會想盡辦法,告訴你"spend more to save more",怎樣花錢可以物超所值,值回票價,而他們有「令人感動的信念」,做的也是「為了你好」。

忽悠的最高境界就是令你請他/她做顧問,讓他助你做「人生贏家」,當然收費不少,因為進入「人生勝利組」的門票是無價:)。最近雪球冒出的多個私募基金經理也是例子,大V幫粉絲們管理財富,其實只是忽悠。避免花費在這種「高手」上的方法和跟著就要講的「大師」也差不多。

比請做顧問低一點的境界就是一些「大師」去開班收徙。你會上一個教你走路的課程嗎?當然不會了,因為你知道怎樣走路,就算那個課程教你如何用最好姿勢,讓你走到七老八十,你也不會去報。那麼你會上一個教你讀書的課程嗎?這種課程標榜讓你可以用最短時間,獲得最多的知識,比別人走快一點,所以有一定吸引力。那如果我說的是「理財班」或是「致富班」,你會更加心動吧?這種班標榜讓你可以增加財富,成為人生勝利組,你花多多錢都值得吧?不過,這些班也會說你也要靠自己的努力,你有沒有留意到?說真的,我真不明白為甚麼有人會去報「理財班」,而不去花多些精神和時間去努力現有的工作,加班做多一點學多一點,或是增值自己讓事業更進一步。也許,那是因為「努力」太辛苦,寧願花費買速成的秘訣,至少可以以為自己「努力過」。

我可以告訴你,這些不同名目的速成班絕大部分都是多餘的,你不要浪費時間、金錢和精神去報。你可能以為,在這些班上學到一兩個重點,就可以改變你的人生,花多多錢都值得。這是很有可能的,但有更大的可能,是發生在你平時讀報,上網看blog,看電視,或在前輩朋友中聽到這些改變人生的「貼士」,而不是在那些班上面。如果有些堂上「心得」是你沒聽過的,那很大機會你跟本用不著那些心得。給你一個例子,理財班會告訴你重點不是在省錢,而是要花錢花得聰明,就像商務客位,可以令你用飛行時間做工作,或是讓你好好休息,之後增加工作效率,所以你可以賺回商務客位的價錢。事實是,除非你出差幹大事,談大生意,不然那張商務機票根本不會為你帶來什麼價值,在經濟客位上睡覺就算差少少,也不坊礙你出外旅遊的「效率」。如果你是真的出外談大生意,那你應該一早就知道商務機票的價值,班上學到的也是多餘。

如果你仍然覺得跟大師上堂可以學到野,那我問你,這個「學到野」是不是真的無價?因為這個「學到野」你就不理價錢,是否理性?要避免跌入這個不問價的陷井,你就要想想你報名費和時間的機會成本。那些班其實沒有甚麼知識是你書上或網上找不到的,就投資來說,這裡就有一堆書比你另外花錢去上堂好,而如果你要做一個成功的投資者,你遲早也要看那些書,還有一堆悶死的公司年報,如果你不去做這些「功課」,你認為可以靠讀個「速成班」做投資大師嗎?

花同樣時間,更少的金錢,從書上或網上你會學到更多,而好處是,你可以依自己的程度和學習的快慢去調節(看video學習的話我通常都用1.5x速),去省掉你已經知道的地方。我用投資做例子是因為我對投資比較熟悉,但同樣的道理也適合在其他地方、其他課程,例如「如何認識自己」,「如何在職場上成功」,「如何令自己更快樂」,「心靈釋放」等等的感覺良好課程。除了讀書外,做些google search,找些youtube片,或是一些免費的網上課程(大多可以用plugin調速),也是有效的學習方法。如果你想學理財或財務自由,讀那本富爸爸窮爸爸就已經夠有突(雖然我不喜歡那個作者,書中看輕工作的態度也不可取)。如果你想要一些人生智慧或投資,巴菲特的幾個影片也值得看,例如這個這個,有英文字幕,如果看不懂的話可能英文班對你的幫助會大一點...

我用巴菲特的那兩個影片做例子是想說明另外一個道理,你有留意到他一開始都是說那個"one million, two million..."的笑話嗎?那兩個影片的內容也有很多重複,其實和很多大師的課程一樣,都是將一些道理重複的用不同角度講一次,或者加插一些謬理,例如告訴你可以在工作以外每個星期用30小時去創業而致富一樣那麼無稽。那些大師其實也只是將書中的一些道理,加上現實生活的例子,去做個課程賣錢,這些你自己都可以做到,就算現在做不到的話當你遇到可以將道理實踐的時候也會自動想出來,你要給自己多一點信心。

對於書本,也是要謹慎去選。我之前說過,買書不用介意花錢太多,所以選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減去無謂的讀書時間。任何速讀的方法,第一步都是你要想清楚為甚麼你要讀一本書,你想從書中得到甚麼,因為就算你讀得多麼快,如果一本書對你沒幫助,你也只會浪費生命在這本書上。我不想對讀書有太多負面的評價,因為始終現代人的問題不是讀得太多,而是讀得太少,但我想說一說怎樣去避免讀一本沒必要的書。在選一本書的時候,買之前一定要看目錄,花幾分鐘看序言和草草的讀第一和最後的章節,可以的話也在網上找一找書評,專注在找出這本書有沒有你需要的資料,作者有沒有太多忽悠的地方,會不會看完整本書也令你原地踏步。到真正看書的時候,也要努力避免不看完整本書,奉行簡約主義。

最後,我想說一說現時很泛濫的手機apps,社交網絡,和一些news feed。它們不用花很多錢,而且好像也不用花很多時間,隨時都可以拿來看和用。你也或許以為一些小工具apps,一些更fancy的todo list可以令你更有效率。但是,我想你在用一個新app之前,想請楚你現有的apps是不是不夠,在加一個新news feed,或join一個新社交網絡之前,想請楚你需不需要你這個新的commitment。這方面,深度工作一書的作者Cal Newport的一篇文On Digital Minimalism很值得看。以下有幾個我曾經遇過的例子:

  • 一個track收入和支出的app。有個app記帳好像是個不錯的提議,可以令自己掌握自己的財政,控制支出,不過這個需要的時間commitment其實不少,而且心理負擔也較重。用了記帳app後,你會忍不住把每樣支出都記入去:買份報紙,買個包,買支飲品等等。如果你本身有支出問題,我真懷疑你會不會那麼有紀律去記帳,如果你不去記,那整個app的工用就會大打折扣,花的時間付緒流水。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支出用在甚麼地方,其實只要盡量用信用咭購物就可以了,其餘的也盡量用八達通,把增值的receipts留低,月尾時看回這些月結單和receipts就知錢去哪了。

  • 有時看見朋友在facebook post一個有用的新聞,看完之後會忍不住把那個新聞發佈的網站放到自己favorite, 或RSS news reader,增加了自己以後花費在篩選新聞和讀到無聊新聞的時間。其實,大部分新聞都我們都沒有太多用處(除非你是從政,或是工作需要和時事緊密接觸),所以如果你沒有聽到一段新聞,錯過一段新間,那多是代表那段新聞對你其實沒那麼大的價值。如果一段新聞是很重要,你身邊自然會有人說,你現有的社交網絡都會提到,你不會容易錯過。

  • 新的todo list,或是一些任務管理軟件也很多時是浪費時間和精力的。用多一個新的管理軟件會增加你的壓力,因為你多了一個選擇,要做多一些決定去分配每一項事情的記錄。你的心理負擔會來自管理這些管理工具,要時常想怎樣去優化它們,甚麼事項怎樣記,要找的時候怎樣找。我的建議是這些管理或記錄工具用兩個就夠了,最多用三個,我個人的GTD都只用Google Docs和Google Tasks。


現今社會資源豐富,就好像吃布斐一樣,我們很多時都眼闊肚窄,這個也想要,那個也想要。有一個字對這個社會現象描述得很貼切:FOMO,即"fear of missing out"。我們所有人都有不多不少的FOMO,而我這個好奇心重的人在這個現象上尤其明顯。要把自己的時間、金錢和精力留到最有效率的地方,就要我們退一步,想清楚,想一下我們是否真的需要報這個班,讀這本書,或裝這個app。我們要努力去克服FOMO,簡化我們的人生,做多些減法,避免加進無謂的事物,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把自己的人生掌握好,不會給這個社會牽著走。

2017年2月5日 星期日

現在的年青人缺的不是機會,是耐性

現在的年青人沒有機會嗎?錯了,我覺得現在的年青人比以前有更多的機會。看看億萬富翁裡面,有些年紀輕輕就白手興家坐擁巨富,例如幾間科技公司巨頭的創始人,Mark Zuckerberg, Larry Page, Sergey Brin, Jeff Bezos, Elon Musk, 中國的馬雲,馬化騰,李修彥,劉強東,最近的Snap CEO Evan Spegel, Airbnb的Nathan Blecharczyk, Brian Chesky, Joe Gebbia, Uber的Travis Kalanick。

那些巨富可能有些離地,我們且看看別些例子:

  • Youtube上有不少網紅,工作不用受到地方和時間的限制,去賺廣告費或affiliate費
  • 寫書人可以用透過Amazon出版電子書或實體書(可惜暫時不支持中文書)
  • bloggers可以透過廣告賺錢
  • 一些媒體可以讓人透過網上投稿,在正職之餘賺些小費
  • 淘寶、Amazon等電商平台讓人可以零存庫,低資本投入,就可以找到零售商機
  • 透過facebook等social network,聚集人氣,然後賣information products(例如一些開班大師...)

因為科技,你比以前的人更加容易在網上找到免費的訊息,找到需要學習的技能,需要的工具,去幫助你創業,或者增強你工作的能力,增加你的人力資本。網絡也可以讓你更加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得到別人的意見。網上平台讓你不用太多資本投入就可以做到宣傳,網頁無限的空間讓你省掉櫃位費、庫存費。雲端技術讓你可以輕易用上幾十、幾百、甚至幾千部電腦去提供服務(例如Snapchat的資本支出很少,因為用了Google Cloud)。一堆網上的virtual assistants和freelancers也可以令你省掉人力物力。這一切一切都是以前沒有的資源,所以現在的年青人缺的一定不是機會。

如題目所指,我認為現在年青人缺的是耐性。如Simon Sinek所說,現代人給科技帶來的快捷便利寵壞了。以前發表意見都只能在報章上發表,還要經過審批,要等好一段日子才可以出版,之後才收到讀者的意見。現在不用了,在facebook或twitter上就很容易抒發自己的見解,很快就得到"like"。以前我們要等適當時機,加些客套話,才可以面對面問別人問題,現在不用了,在google上很易找到答案,找不到的就去Quora或一些討論區問,或是向facebook大神求拜。查字是這樣, 生活中的瑣事是這樣,一些技能也是這樣。很多事物都可以手到拿來;看戲不用出街;電視劇不用每日每個星期的去「追」,等做完後一次過去「煲」就可以了; 電話沒人接,留言也很方便。

日常接觸的「快」讓我們忘了很多事情要都要經過時間沉澱,都要有耐性才可以得到的,包括工作上的滿足、深厚的感情、生命上的喜悅、純熟的技能。在網上很多時看到20或30多歲的人說甚麼買不到樓很迷惘,對退休很迷惘,對財務自由很迷惘。拜託﹗你這個年紀可以在工作上迷惘,可以在感情上迷惘,可以在婚姻上迷惘,可以在同事或朋友間的關係上迷惘,但是你最現在就要想退休,就要想財務自由,實在是太早了。財富,是要隨時間慢慢積聚的。基本上只要你花的比賺的少,專心工作簡簡單單每個月用$5000月供盈富基金,五至十年就夠首期買樓,再工作多二十多年就一定夠退休,這還沒有計一個家庭是有兩個人賺錢的,最少在有兒女之前如是。可能你說,那要五六十歲才可以退休,才可以財務自由,太慢了!

以前的人,想也不敢想四五十歲就退休,現在的人壽命比以前長,但就要比以前的人更早退休,更早財務自由,為甚麼呢?我想,那是因為妒忌。當你每個月有三萬元收入時,你過得很好,但你看見別人有四萬、五萬,看見別人四十歲財務自由,你就開始覺得自己是不幸的一群。看見富二代很年青就有車有樓有美女,你心裡就不平衡了。知道別人有幾層樓收租,你就覺得這個世界不公平了。你看見別人有幾層樓收租,你也想有。年青人,壓力很多時不源自於你沒有什麼,而是源自於你看見別人有什麼你就想要什麼。

人生很漫長,有時候你想得到甚麼,不是立刻一定要有。只要你持之以恆,慢慢就會有,你不一定要比別人快。快樂不是要得到什麼之後才有的,而是在得到的過程中,那種慢慢累積的感覺,跨過一個又一過的里程碑,自身隨著時間逐漸的進步,會無形中令你帶來快感,帶來幸福,帶來快樂。我記得以前打機,用了金手指(修改遊戲得到額外的遊戲道具或金錢),打爆機後,一點快樂都沒有。快樂不是在於得到甚麼,而是在於經歷過甚麼。

你想想現在你有甚麼,你就會發覺其實你自己也是幸福的一群:

  • 你有父母給你無私的愛
  • 你不需要輟學去幫補家計
  • 你不需要花大量時間去照顧細佬妹
  • 有很多時間打機,跟朋友行街消遣
  • 你用的電話跟很多富豪用的電話都是同一款
  • 你吃的不會比有錢的人差很多,至少在營養上差不遠
  • 你住的地方可能會比別人小,但是你冬天夠暖,夏天夠涼,下雨打風時不用怕濕
  • 自來水都是乾淨的
  • 家中的衛生都沒有問題
  • 有危險時可以找警察幫助
  • 不用擔心戰亂,不用擔心自己的生命財產隨時受到威脅
  • 不用擔心天災
  • 社會上因為科技的進步,多了媒體的監督,很多不公平的事都得到抒發, 平民又能發表自己的意見, 貪污和腐敗比以前少了很多
  • 放假時有薪金不在話下,生病是請病假薪金也照出
  • 大量網上免費的娛樂,社會上免費的康樂措施

可能我以上所說的你不是全部都有,你可能父母其中一個或兩個都不在,你可能家中沒有冷氣,可能要照顧細佬妹,可能要做很多家頭細務,但我肯定你上面很多樣都有,甚至上面沒提及的你都有,所以你比起以前的人實在好很多,可以比我們上一代的人快樂很多。

我們不要妒忌別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快樂,也有自己的難處,只不過不是每個人都說出來。我們要有自己的人生,不要妒忌別人,不要跟別人比,不要人有我有,只專注做好自己,做到「明天的我打倒今天的我」,珍惜自己有什麼,我們也可以過得很快樂、很滿足,那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富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