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6日 星期五

退休/遺產理財

何謂退休理財,或者遺產理財?當你有一大筆錢,而你每年需要由這一筆錢去支取生活費時,你就要理這筆錢,為你以後生活準備。投資渠道很多,但簡單穩定的,我認為是股票和債卷兩種。這篇網誌可能和我之前的一篇投資用指數基金,不用想,不用煩有點重複,但那一篇主要是提議你在財產的累積時用每個月的現金流去投資指數基金,而這一篇則是假設你在有一筆突如其來的錢時,怎樣去利用這筆錢來維持你的生活水平。

中國人喜歡磚頭,買房收租養老,是年青人的夢想,中年人的計劃,老年人的理所當然。但你有沒有想過,買房收租的風險呢?如果你是大有錢人,有十幾個房地產收租,那當然是穩穩陣陣安心退休,但你如果和我一樣,小眼晴小耳朵小鼻哥小人一個,沒有父幹,可以買到房自住算了不起,跟老婆奮鬥買多一房收租也勉勉強強,再多幾間房的話是遙不可及的事情。當你的退休計劃是靠一兩間,兩三間房收租的時候,那交不交租是你租客的事,還是你退休的事?你要把退休計劃靠那幾個租客嗎?只要一兩個租客不準時交租,你每月的洗費就沒了四份一,三份一,或二份一,甚至全部,你的退休可以安穩嗎?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你買的地段,租金可以一直在你退休的幾十年升下去嗎?只有幾間房收租,可以分散投資的機會有限,況且你退休時當然不想縛手縛腳,想要去哪兒,幾時去,你話事,但要準時收租的你,可以嗎?一不小心招了個租霸,沒租收還不算,還是花一大筆錢裝修,你心臟負荷到嗎?

長遠來說,可以肯定的是世界上的經濟會越來越好,因為人是越來越進步。在這個世界上經營的公司總括來說,賺的錢,也是會越來越多,這些公司的老闆股東股民,身家也當然會越來越厚。這是我喜歡股票的原因。我想強調一點,我說的是"總括來說",因為個別公司會有倒閉的一日,給別的公司替代,所以做股東,就要做所有公司的股東。當然,買所有公司的股票,每間買一點,手續費高昂,而我們也沒有能力去找每一間公司,發掘每一間新公司。一個簡易的方法就是買基金,不是任意的基金,我說的是指數基金。

指數基金就是追蹤某種指數的基金,所以我們要找的是可以賺取"世界經濟會越來越好"這個信念的指數,就是通過客觀標準,以測量一個地方股票市場總市值的指數,如美國市場的標普500,香港的恒生指數,台灣的台灣加權指數,中國的沪深300,或由MSCI、FTSE等公司編製的幾種指數。這些指數包含了目標市場最大的公司,幾十,甚至幾百間。長遠來說,股票的價值會隨公司業績上升,所以這些測量地方公司總市值的指數,是可以可靠地反映它們目標市場的經濟。追縱這些指數的基金,自然就可以讓基金持有人賺取"世界經濟會越來越好"這個信念的回報。值得一提的事,標普500有很多公司都是世界大公司,所以標普500間接也反映了全世界的經濟,不只美國。

其實也是有測量全世界經濟的指數,例如FTSE Global All Cap Index(美國先鋒集團有追蹤這指數的基金VTWSX),但不是全世界的政府都有足夠的法制去保障投資人的利益,在這些地方的公司會有反映不了這些地方經濟的問題,而且不是每個地方也夠先天條件去孕育出偉大的公司,我們自然要避免一下。現在我覺得法制健全又有先天條件的地方,有美國、英國、歐洲、香港,新加波。其實中國也是可以的,但在中國有很多大的上市公司都由政府控股,對投資人的利益有所影響,所以保守來說我是盡量避免買中國的指數基金,但也不是很反對。

由於世界的經濟也會有起伏,這些基金的價值也會有起伏,對每年要靠這筆資產支付生活費的你,有一個reverse dollar-cost averaging的問題,即平均買入法的反方向,簡單來說就是在市場低價的時候賤賣更多的資產去維持生活,到升市時就「冇仇報」。

我用一個例子來講解reverse dollar-cost averaging是怎樣影響你的資產。假設你把$500,000資產都作定期存款,每年回報1%,每年支出$36,000,10年後你的資產會剩下$175,671。

如果你把資產都放在指數基金,用平均每年6%回報計,沒有支出的話,$1十年後變$1.79﹕
但股市會有上下波動的,指數基金也會,我假設波動如下圖般(因為平均每年複式增長6%,所以10年後$1都是變$1.79)﹕
如果你用這個方法全部資產放指數基金的話,每年支出$36,000,十年後你的本金$500,000會剩下$68,151﹕
你沒有看錯,全指數基金的資產十年後餘下比全定存的資產$175,671還要少!你可以看到,一個大熊年,如上圖的第三年跌70%,支出了你的生活費後,造成了你資產的永久傷害,所以第四第五年的大升市也不能補救。

要減低這種風險,就靠分散投資和我之前提過的再平衡。我用一個70/30的例子,即資產分為股票70%定存30%,其中股票即是指數基金,繼續用我之前假設的每年回報,支出仍然是每年$36,000﹕

用這個70/30投資組合,十年後原來的$500,000還剩下$475,446,比之前純定存或純指數基金的組合好多了,這就是分散投資和再平衡的威力!

由於我們不知要靠一筆錢生活多久,所以我們在計劃時最好要準備這筆錢要支撐到永遠。以下有幾個要點﹕
  1. 支出佔總資產的比例不能太大,如上面的例子是7.2%就太高了,最大的風險不是死的時候還有錢剩,而是沒錢剩的時候人還沒死!
  2. 指數基金最好有兩種或以上,分散一點風險。
  3. 指數基金部份要60%以上,因為投資組合的回報主要靠指數基金。
  4. 定存那邊可以分最多一半用超可靠公司或政府短期債券代替,沒信心的話其實全部做一年定存也可以。
因為這幾個要點,我定了以下的這個方法去做﹕
  1. 先計一計每年要在這一筆錢每年要支付多少。如果你沒其他收入,那就要計你每年的生活費,住宿費,車馬費,雜費,娛樂費,加少少零用錢做緩沖。
  2. 把計好的每年總支出這個數字E。
  3. 將你全筆錢減E,餘下的叫做V。如果E佔V超過4%的話,要考慮省一點,盡量做到E在V的4%或以下。
  4. 如果E低於V的1%,當E是1%好了。
  5. 把E乘10,這個就是V放定存的佔比,叫C%,其餘的錢(1 - C%) = S%,放指數基金,選最少兩種最多三四種基金好了,每一種基金放一樣的金額。這個C和S是以後都不變的。
  6. 即是說,你在剛拿到那筆退休金/遺產的時候,先把你第一年的生活費E放你隨時可以提取的地方,例如銀行活期(你不介意麻煩的話可以一半活期,其餘一半放六個月定期之後到六個月後才變活期)。然後你的投資組合V會有10-40%是定存(或其中一半用短期債卷),其餘放兩至四種指數基金(可以參考這篇投資用指數基金,不用想,不用煩來選基金)。
  7. 一年後你可以提出的最多金額是 E * (1+4%) = E1,4%其實是通脹,所以你之後每年可提出金額是E1 * (1+4%) = E2,  E2 * (1+4%) = E3, ...E4...留意E和V在第一年年頭後就再沒有一定佔比的關係了。那些E都是每年可提取的最大金額,所以你可以選擇提少一點就少一點,但千萬不要提多。
  8. 回到第一年尾。你的投資組合V會產生一些股息和利息,提出E1,不夠的話,先不要做任何再平衡,先看看V減去足夠的錢給提取後,用C%和S%計出新一年的定存金額和指數基金金額,然後根據每部份的差額去做買賣作調整,做到再平衡的作用,多餘的現金用來提出E1。如果買賣的金額是少於港幣$20000,還是不要動好了,手續費貴。
  9. 下一年再重複8.
我具體模擬一次,避免說得太抽象太難明。假設你的退休金是一千萬港幣,每月預計用三萬,即首年E是$360,000。V一開始是($10,000,000 - $360,000) = $9,640,000。E/V = 3.734%,少於4%,可以了。E乘10是37.34%,當35%好了。指數基金我選香港上市的2800盈富基金和3140領航標普500。即一開始,我將$360,000放入銀行活期為來年的支出,將餘下的9,640,000,分35%去定存,65%一分為二投資2800和3140。十年的操作見下表(每年的定存回報假設不變是1%,指數基金股息2%,指數基金升幅每年平均複式4%但每年亂作)﹕

根據這個表,一年後,你要賣出$166,325值的2800,賣出$72,335的3140(股票買賣只能一手一手交易,所以數字是大概),加$23,321做定期。連同股息加利息$159,060,你在這個投資組合的提出就是$166,326+$72,335-$23,321+$159,060 = $374,400,和預期一樣(第一年的$360,000乘(1+4%))。這個模擬是根據指數基金每年平均複式回報6%,其中2%股息,4%是升幅,可以看到就算支出一開始只佔投資組合少於4%,但20年後已經去到16%以上,這個佔比之後會上升得更快,所以謹記,每年的支出最好盡量少,盼望退休金或遺產夠大。

12 則留言:

  1. 謝謝早月兄分享。 理論加實際的例子 讓人很易明白。 :)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多謝支持。這篇算是我的得意之作,也是這個blog成立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留給家人,因為雖然我在投資有心得,但留給家人時簡單和穩陣最重要。寫這篇之前要先寫「再平衡」和「指數基金」,所以這篇要開blog三個月後才寫得出來,你的讚賞令我覺得一切都很值得。

      刪除
  2. 多謝分享!blog界好多人講財自講提早退休,但寫到咁清楚,有哂數睇真係好少,真係好好!

    回覆刪除
  3. 剛巧早幾日都見到另一個網頁提到退休後每年提取4%資產在使費,似乎4%呢個數幾值得參考。

    http://www.gocurrycracker.com/what-is-your-retirement-number-the-4-rule/

    回覆刪除
    回覆
    1. 4% withdrawal rate算是理財界一個比較公認的數字,錢沒了但人還沒的機會較少。不過我覺得有兩個問題

      1. 那個withdrawal rate有一個假設是你幾時死(好像是30年後)。但我覺得這個假設很危險,如果退休後有40年命,錢不夠用的機會多了很多。
      2. 4%的research是用以前的息率。雖然說歷史會重複,但我覺得現在的低息環境會持續頗長的時間,所以債的那邊收入比以前差很多,會影響結果。再加上長債和股由以前的negative correlation可能會變成positive correlation,令rebalancing沒有那麼好的效果。

      我沒法肯定將來息率走勢(我預計九月的加息也沒出現...),但我現在最好的建議是如我這篇所說,用短債,甚至是定存作為投資組合債券的那個部份,而支出是少於4%,我會定在3.5%以下。但如果餘下的錢給家人或用來退休不夠的話,也是無何奈何,要看天命。

      刪除
    2. 我認同4%是上限,在預算時可以用作參考,在實際運作是應盡量控制。

      人愈來愈長命的確是一大變數。

      刪除
  4. 謝謝分享. 這篇文寫得很好,例子也很清楚,實際的數字比較容易解摸呢....

    回覆刪除
  5. mike 介紹我才找到這篇正0既!
    謝謝分享!
    留給家人操作難度也不高.
    如有空, 寫多篇續集吧.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多謝讚賞。我這篇是希望能夠一次過講解完整的遺產理財,沒打算續集的,畢竟要家人扒幾篇文才學懂怎操作太麻煩,也有領會錯的問題,始終blog文的連貫性很難做好。你覺得有甚麼需要補充嗎?

      刪除
  6. 盈富基金利率低,每年只分派0.78元股息,比內銀股利息更少,但勝在安稳,不會消失執笠,除非世界未日。

    ADA

    回覆刪除
    回覆
    1. 靠一個investment portfolio來支付生活費不能只看股息,也要要看公司本身的盈利增長所帶來的資本增值或/和股息增長。靠內銀股息退休的風險是內銀的股息可能會間中停一年,或者追不上通脹,所以如果是set up一個不用要求選股能力,而要定時withdraw一定金額的portfolio,還是盈富較好,較少人為錯誤。

      刪除
  7. 早晨!多謝回覆,昨天才拜讀貴Blog文章,惊喜你的文筆風彩及分析細盡,認同你內銀股有風險,萬一內地樓價有乜風吹草動都幾麻煩,當然未必發生,事實盈富長遠計較好。

    回覆刪除